5月8日
带你做笔记.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语言的生理——心理基础
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P)
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P)
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
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从2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能力向左侧化时期。青春期开始,侧化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据此,伦尼伯格(E.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或称临界期)。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记忆的类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A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B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追求“过度学习”(P))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构造主义(P)
奠基人是冯特,典型代表人物是其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E.B.Titchener)。
该学派主张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内省与实践相结合,在试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机能主义(P)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杜威等。
机能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因而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内省法,但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格式塔心理学(P)
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反对构造主义的学派,即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学派”。创始人为维特海默(M.Wertheinmer),考夫卡(K.Kolfka)和柯勒(W.Kohler)。
该派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学派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行为主义(P)
这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stson),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
行为主义主要有两个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早期行为主义者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系,否认人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30年代出现新行为主义,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个体认知的中介过程,即“中介变量”,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受到操作主义哲学的影响,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行为主义缺点是忽视人的思维活动。
精神分析学派(P)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
认知心理学(P)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不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据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有机体。
研究方法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强调研究人的意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人本主义心理学(P)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创始人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为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内在价值是对满足的需要。人有获得生理上满足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自尊和尊重别人的需要,更有认知的、审美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争得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中能产生人性内在的幸福感和丰富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反对强制压迫,而是要启示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用抽象思辨与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全面描述,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P)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一语言与文化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
大文化(C文化)
小文化(c文化)
文化的特征
A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B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C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D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E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
F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P)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
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D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E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P)
A蜜月阶段B挫折阶段
C调整阶段D适应阶段
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A尊重不同文化
B理解与适应目的与文化
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与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
①完全拒绝的态度
②完全同化的态度
③既保留母文化,有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叫“边缘人”
④立足于母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
E从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交际文化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文化教学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语言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制约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际误解和障碍。陈光磊把这种文化因素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
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P)
国情文化知识可以弥补上述语言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缺点,也可为文化知识系统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专门性文化知识
这类课程在介绍文化方面具有专门性、系统性、完整性,在内容方面要强调基础性和常识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语构文化(P)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P)
语义文化(P)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胡明扬把它分为:
A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语
B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
C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语
D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词汇
E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词的内涵义有差别、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语用文化(p)
(A称呼B问候和道别C道歉和道谢D敬语与谦称E褒奖与辞让F宴请与送礼G隐私与禁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要有针对性
要有代表性
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
通过注释法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
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轻打卡
客观题
《现代汉语》
1
共同语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在辛亥革命时被称为()。(18北外)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雅言;国语
黄廖版《现代汉语》P2
2
西方传统语法学把语法分为()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词法学;句法学
黄廖版《现代汉语》下册P2
3
声旁的主要作用是()。(单选)
A.表示语音
B.区别语音
C.认识语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4
现在,大概有()形声字的声旁与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单选)
A.2/3
B.3/4
C.4/3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5
词典中的释义最小的单位是()。(19北师大)
A.语素
B.词语
C.义项
D.义素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黄廖版《现代汉语》P-
6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是()。(19北语)
A.沙发
B.咖啡
C.葡萄
D.马铃薯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葡萄传人中原。
程版《中国文化要略》
7
古代城池的含义及其具体建筑:古代的城市叫做(),“()”指城墙,“()”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城池;城;池;护城河
要略P
8
(《》)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离骚;屈原
要略P
9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和()为基础的。书法艺术从()就已经开始,但在()时期才真正形成。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方形结构;线条变化;甲骨文;汉魏时期
要略P
外国文化
10
以下()不是伦敦的知名建筑。(19四川大学)
A.白金汉宫
B.协和广场
C.西敏寺
D.特拉法尔加广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18世纪由国王路易十五下令营建。建造之初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它被称为"革命广场",被法国人民当作展示王权毁灭的舞台。
祖晓梅版《跨文化交际》
11
判断:全球化就是政治、经济和语言的一体化。(12首都师范)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而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语言,要统一是几乎是不可能的。
胡文仲版《跨文化交际》
12
判断:文化是人类独有的,是先天的。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引论第三章
刘珣版《引论》
13
判断:教材的趣味性和教材的多样性紧密相关。(18北外)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x
刘珣《引论》P
教材的多样性与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紧密相关。而多样化则是形成趣味性的重要因素。
14
教育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中所采用的的方法。(18上大)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教学活动
刘珣《引论》P98
15
判断:活动式教学过程模拟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发现式教学法”模拟为代表。(18上大)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x
刘珣《引论》P92
活动式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设计教学法”模式为代表。
16
“中介说”是那个国家的人提出来的?(单选)
A.英国
B.西班牙
C.美国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主观题
17
简述: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过程(17上大)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西学东渐:
①元代: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华,在元上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见。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由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书中绝大部分的记述与当时情况相符合。他的贡献不可否认。
②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是来华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传授地理和历算,交流中西学术成就,为中西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路径。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等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并且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
③清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外国人第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监正。其后,比利时传教士土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制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士还在宫廷充当表匠、药师、画师、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东学西传:
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了解中国社会,顺应中国风俗,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大大丰富了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理论,成为欧洲启蒙运动者吸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①翻译介绍中国著作:利玛窦首先于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年,法国人金尼阁又将“五经”译成拉丁文。其后,比利时人柏应理于年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等。
②研究性著作:如法国人白晋的《易经要旨》和马若瑟的《经传议论》等。
③介绍中国文明史的著作:最早的一本是西班牙人门多萨于年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接着又有意大利人卫匡国的《中国历史》、法国人冯秉正的《中国通史》等。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年在巴黎印行,成为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④艺术风格:西方洛可可艺术,正是吸收了中国艺术生动优美、自然的风格。中国的人物、山水画法影响了欧洲的画家。中国园林艺术的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也出现在欧洲人的庭院中。
/5/8
今日暗号
打卡第41天
有汉硕相关的文化纪录片吗?
评论区快给最近问的丸仔们安利一下吧~
意见建议也可以评论留言哦~
温故知新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有轻打卡合辑哟~
丸子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