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是如何炼成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鹏燕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一批充满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阅历的名校长,他们是新时代教育形象的“名片”,思想引领的“名家”,专业发展的“名师”。为进一步扩大名校长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领衔主持“对话”名校长,分享优秀校长们的职业成长经历和特殊教育理想追求,激励更多教育人坚定地行走在“办好特殊教育”之路上。

申承林校长是我国新时代培智教育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实践者。他是广东省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内多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兼职教授,也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中屈指可数的“博士校长”。年他从陕西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来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工作至今。二十年间,无论岗位如何变换,他始终全身心投入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完成了多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培智学校课程标准研制和生活适应教材的编写工作。截至年11月,申承林校长已在《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14篇。二十载耕耘,申承林校长对特殊教育的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年,申承林校长被教育部和原人事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被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评选为“全国最美教师”。近期,我们对申承林校长进行了专访,倾听他的特教故事。问:从西北到广东,从新兵到领军人物,您的特殊教育探索之路有着怎样的起点?申承林校长:进入大学前,“特殊教育”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我在陕西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学习之后,才慢慢对特殊教育有所了解。年毕业后我就来到顺德启智学校工作,到今年已经是第21年了。我是西北人,西北和广东之间的地域差异很大。到了广东后,生活方面比较快就能适应,但在工作方面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虽然在本科期间我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也掌握了一些教学方法,但工作伊始我就要面对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给他们上课,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要过“语言关”。当时,绝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普通话,更不会讲普通话,家长亦是如此。为解决语言难题,尽快学会粤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请教领导和同事,通过听磁带、看新闻学习粤语,同时参加学校开设的粤语辅导班,我的粤语听说能力逐渐提高,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就顺畅、便捷多了。其次要过“专业关”。如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这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当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我每天充满激情地和学生一起上课,但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时间一长,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帮到这些孩子?年底,学校开始因地制宜地探索本土化的课程改革模式。我担任学校教研组组长,参与并组织了课程改革前期的一系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理解了课程的相关概念以及课程建设的策略,并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学校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王志超教授担任学校发展顾问,带领我们开发“人性化课程”。课程改革实践不断解决了培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让我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问:学校将课程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举全校之力十数年如一日地进行课程改革。请您介绍一下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申承林校长: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特”在哪里?这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改变了我们对特殊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原有看法。当时学校里绝大部分老师都认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本质差别,认为这些学生也应该像普通学生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只是时间长短、节奏快慢不同——老师们的固有观念成为课改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于是,我们革新观念,重建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建立人的基本社会规范为核心的课程。老师们首要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是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听指令,能够生活自理和与人互动。为破解老师们综合知识与能力储备不足的难题,学校鼓励大家在做中学,由课程小组引导,相互学习;或选派老师去兄弟学校,通过课程实验推广项目,做“老师的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老师们在校内分享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开展面向全省的公开教研活动。学校还鼓励老师们在骨干教师、名师引领下开展读书会活动。我认为,老师们课程改革能力的提升,与广泛学习、深入实践密不可分,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历练。1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学校课改理念的正确性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心。当然,课程建设还应做到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还在不断完善和修订现有课程,努力使课程更加系统和个性化,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问:“人性化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请您介绍一下这类课程的具体构建背景和实施策略。关于未来课程的整体设计,您有着什么样的思考与展望?申承林校长:学校从年开始研发“人性化课程”,以华南师范大学王志超教授的人性化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6大课程,其目标就是建立和发展学生的基本人性。一是社会化课程,包括7个子课程,帮助特殊学生首先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例如生理需求表达、指令服从、感知环境、互动、安全防范等。二是体能课程,主要解决特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身体机能或技能问题,以训练和发展特殊学生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为重点,指向生活、解决生活问题、回避潜在危险。在特殊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并能解决生活问题后,就开始开展形体控制方面的训练,以便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正常的身体姿势。最后是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帮助特殊学生提升运动能力,发展一定的协作能力。三是图形操作课程。主要是在电脑触摸屏上学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匹配相应的电脑程序,帮助特殊学生快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在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促进特殊学生手、眼、脑多感官协调发展,并通过大量动作促进基本思维的发展,提高认知水平。四是言语课程。从特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引导他们对相关语言素材进行加工,从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五是情绪分化课程。通过训练不断让学生感受、体验自己的情绪,实现情绪分化,这也是促进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六是划画课程,通过对点、线、面等概念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常研常新的课题,当前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理念探讨相对薄弱、对特殊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研究较为匮乏等不足,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攻坚克难。总体来看,目前学生的障碍类型增多,障碍程度也在逐渐加重。学校要适应这种变化,未来课程的整体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系统化。课程建构必须要纳入学校发展大局,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建构。第二,个性化。根据不同障碍类别、不同障碍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课程支持。第三,动态开放。学生是在发展的,老师是在成长的,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是在发展变化的,所以要建立动态机制,依据学生水平、特点的变化和时代、社会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第四,信息化。积极引进新的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突破特殊教育发展瓶颈。学校正积极探索将VR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在虚拟环境中,尝试解决在传统教学中解决不了的培智教育成效问题。第五,落实新课标。学校始终遵循十六字方针:“坚决贯彻”,即新课标、新教材一定要坚决落实、落细。“实事求是”,即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出发。“因地制宜”,即结合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环境条件去实施。“有机结合”,即将课标理念和新课程内容体系与学校已有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做有机对接和融合。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上位执行”的方式,契合学生特点和能力水平,从逻辑上、系统上对整个课程标准做全面整合。问:您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特殊教育”理念,并致力于推动学校专业化从经验水平向科学水平迈进。您认为教学一线如何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申承林校长:信息化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例如,在学术研究中,心理学采取的基本研究范式是通过抽样的结果来推断和认识总体。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直接对总体进行研究,直接得到关于总体的结论。在此背景下,老师对学生的认识更快捷、全面、系统,对群体的研究结果也更加准确、及时。另外,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也可以获取数据背后有关群体的更多信息。特殊教育教师们要掌握对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应用的基本技术,获取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最直接、最全面、最权威、最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快速地在教学中做出决策和调整,使教学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水平,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更加科学、有效。目前学校正在开展“未来特殊教育”项目,将大数据、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运用在特殊教育领域,对课程进行深度整合,对教学环境进行系统重构,对教学技术进行全面升级,解决特殊教育中基于现有的技术条件无法突破的瓶颈问题,实现特殊教育效率与质量的跨越提升。我们希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通过对这些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构建起全面的数据搜集系统,并对数据及时分析和处理,以便为将来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信息支撑。问:您一直提倡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参与,在这方面学校开展了哪些有益的实践?申承林校长: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感受到,在当今开放的时代,特殊教育要高质量地发展,必须主动走向社会,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支持这个行业。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有两大职责,一是教书育人,为特殊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其融入社会的能力和素质。二是推动社会了解、接纳特殊学生,支持和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学生将来能否顺利进入社会,能否得到认可和接纳,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努力,还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认知和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接纳、理解、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和途径。近年来,学校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专门的文体艺项目来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以学校的融合足球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整合项目为例,这些文体艺项目彰显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包含了很多育人元素。比如足球的基本规则就是两队对抗,对抗时需要分清楚队友和对方队员。整个比赛又涉及角色转换,而分清角色、做到角色转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自我意识。训练过程中需要和队员、教练、对手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社会行为。同样,在舞蹈、歌唱、器乐演奏、手工等艺术形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我们把这些教育元素筛选出来,与课程进行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成长平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搭建了面向家长的展示平台和线上培训平台,为家长参与教育并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提供渠道。另外,学校将推动构建区域内特殊儿童教育专业共同体建设,将全区的特殊教育专业资源整合起来,吸纳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特殊教育,形成更广范围、更有深度的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的特殊教育新形态,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全区特殊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申承林校长对特殊教育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探索精神,他是“办好特殊教育”的坚定践行者。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年1月(总第期),原标题为《“博士校长”的特殊教育探索之路——专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申承林校长》,作者:伏云锦、康丹、黄志军,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

特别鸣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

MORE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周美琴校长畅谈职业成长感悟

践行特教初心与使命,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俞林亚校长畅谈追梦之路

新时代融合教育摆渡人:储昌楼校长,您的实践探索值得追随

为盲孩子点燃一盏长亮的“心灯”:上海市盲童学校徐洪妹校长坚守视障教育三十余年铸就别样精彩

为中西部特殊教育树一面旗帜:李龙梅校长用使命担当谱写高质量发展的“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崭新篇章

南京市聋人学校校长孙荣宝:当好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领路人”

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汤剑文:追求高品质特殊教育,让生命之花精彩绽放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践行“办好特殊教育”使命,为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声

编辑:一鸣鹏燕

校对:华丽天慧

排版:天慧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向上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192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