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ang-weidan
阳光微淡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
忍踏落花来复去
葬花吟节选
半年前,有一次和一位年长我几岁的前辈求取经验,我问他:为什么我有家人、有朋友、有同事,可仍然觉得很孤独?
这位前辈告诉我,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够强大,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只是有的人无法承受这孤独之重,便会觉得自己整个天空都被孤独笼罩住,更感觉自己是世界的弃儿,无比的孤独;而有的人早已习惯了孤独,孤独对他来说就像喝水睡觉一样正常,他享受孤独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
这就是不同的人的区别,看到的外在表象就推测内在的承受是不科学的,其中还隔着最重要的承载对象,而不同的承载对象就会有不同的承受能力,所以能够表现出来的压力感也必不相同。
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例子就一目了然了,首先是朋友圈,在朋友圈里举旗呐喊自己很孤独的人,一定是一个优柔寡断,很闲又很孤高的一个人,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和情绪较劲了。
现在,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当时友人所说的话了,在当时说我内心不够强大估计也是碍于面子,一个更准确的形容词就是应激障碍,是病,只是外人不好意思明说罢了。
孤独已经是现在人的通病了,放眼望去,没有几个人是不孤独的,一部分人是外露的孤独,另一部分是隐藏着的孤独,不论是哪一种?都是现在人的通病。
在古代,一般的普通百姓都是非常乐足的,他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百姓在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生活的非常乐足,彼此之间没有利益之争,自然没有压力,也就不会徒增社会所繁衍的病态。
在古代能够感受到孤独的也就只有文邹邹的诗人了吧,一方面认为自己满腹诗书,气度非凡,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战绩得不到皇帝的赏识而郁郁寡欢,愁苦不已,用怀古伤春悲秋等等一系列诗歌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的孤独感。
然后就留下了大篇大篇的诗词歌赋,虽然这都是民族的瑰宝,但是毕竟学习理解的是创作说法和展现方式,陷入到古人无尽的情感当中无法自拔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以孤独忧郁的代言人林黛玉为例,在《红楼梦》中,我们最熟悉的桥段就是黛玉葬花,林黛玉对花非常的怜惜,她觉得花落以后埋葬在土里最干净,而那一首《葬花吟》也是无比的感人至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似是在怜花,由似在怜惜自己。
如此这般的孤高自傲、顾影自怜,她的结局我们也都是知道的,郁郁寡欢,整日以泪洗面,终落的泪尽而亡的结果。
正是有人陷入到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便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林黛玉,他就是《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
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18岁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朋友的鼓励下,给剧组寄去了一张照片,照片背面抄着14岁时自己发表的诗《柳絮》,要求饰演林黛玉。
在接到试镜的通知后,请了三天病假跑到北京去面试,一年之后,年接到通知参加《红楼梦》剧组演员的第一期培训班,三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她竟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选为林黛玉的扮演者。
在《红楼梦》剧组里一呆就是三年,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陈晓旭将林黛玉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直到现如今,每当我们想起《红楼梦》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陈晓旭版本林妹妹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她们亦是同一个人。
陈晓旭在日记中曾写到:“我能够在上万名竞争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也是因果缘分。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上。如果追溯到前世,也许会更奇妙,说不定我们就是一个人呢。”
在开拍之前的封闭环境的训练里,陈晓旭在刻意接近和潜移默化中,身上林黛玉的性格被逐渐强化,终看破红尘,遁入佛门。
再往近代回顾,另一个内心纯净、心灵脆弱的人:乔任梁。一位年轻优秀的男演员,塑造了很多优秀的角色,但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如果说林黛玉是外露的孤独,那乔任梁就是隐藏的孤独。
在外人面前时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而在私下却忍受着无比孤独,甚至面临崩溃的边缘,由此可见,孤独是一种疾病,尚且不能排除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至少可以可定的是,大部分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加之,无法科学的舒缓和排解,也便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而在当下,很大一部分人具有无法言说的孤独感,在这个时候,我想你缺少的不是释放的出口,而是承受的能力。
愿时光深处,岁月静好,阳光微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