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地勘单位改革进程中始终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产业因政府投资不足、经营主体不明而难以做大做强。基于SWOT分析得出结论,以地勘事业单位作为地质环境治理的经营主体,引进PPP模式,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勘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发展问题,还能更大地发挥地勘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本文引用信息:孟琪.基于地勘单位改革的地质环境工程PPP模式探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04):43-46
引言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告知我们,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必须以发展的成果作支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勘事业单位即已明确了两大转产目标。其一,以地质勘查为起点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勘查开发一体化、探采工贸一条龙。其二,以传统的钻探、坑探技术为核心,发展岩土工程技术,立足工程勘察与基础施工,取得高级别的工程建设总承包资质,由建筑基础施工向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拓展。然而,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仍未能实现当初所设想的产业结构、队伍结构调整目标。对此,业内外有识之士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却始终没有跳出概念化的圈子,真正落到项目实施上来。或者说,只是简单地指出了模模糊糊的发展方向,却未能回答出新的发展领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地勘事业单位的产业结构,进而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发展的业绩支撑地勘单位改革的推进与到位。当下地勘事业单位期待能够寻找到助力转企改革的“他山之石”。本文基于SWOT分析,对以地勘单位为主体的地质环境PPP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地勘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有所助益。
1地勘单位开展地质环境工程的发展前景与障碍因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实施地质环境工程并探索地质环境工程的管理模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勘行业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
1.1发展前景
地质环境工程的客体对象是,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人与自然非和谐的地质类环境问题。主要构成是,矿业开发和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物理型、化学型、生态型的损毁。表现突出的主要领域包括:一是因露天或井下矿业活动对矿区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二是因城市建设或地下水开采对城市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三是是因工业污染对农业地质环境造成的化学性损毁。当下具有实施潜力的主要项目类型如下:
(1)矿产资源深部开采政府示范工程。“攻深找盲”必将以超深的露天或井下开采为接续,投资风险大、环境成本高,需要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参与实施。
(2)地热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政府示范工程。燃煤对大气的污染已构成压顶之势。土壤源热能、干热岩热能等新能源项目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批量化实施。
(3)废弃矿坑、井巷、尾矿开发利用政府示范工程。废弃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资金需求巨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无力承担,亟待社会与民众资本的广泛参与。
(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府示范工程。“大城市病”的发展愈演愈烈,尤其是城市交通“苦不堪言”。建设地下立体停车场及地下交通网线项目呼之欲出。
(5)重污染水土治理、恢复政府示范工程。据专业组织最新测算,全国污染场地数量在~万块,土壤修复市场总容量约20万亿元。
1.2障碍因素
(1)投资总量无法满足地质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以矿山环境治理为例,截至年底,我国因采矿而破损的土地面积余万平方公里,引发地质灾害3万余处。尽管已累计投入专项治理资金余亿元,但生态恢复率仅为15%。《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明确,每年应投资~亿元用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相关资金缺口较大。国土资源部与中国矿联自7年起开展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到年仅完成试点矿山余座,预计年可达到0余座,与覆盖全国10万余座各类矿山的目标相距甚远。因此,继续单纯采用行政性的推进方式,实现全面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目标遥遥无期。
(2)责任主体不明晰无法实现地质环境产业做大。目前,为数不多的矿山地质环境资金分散在各级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地勘单位虽然积极参与,但始终无法占有一席之地。一般情况是,没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主动寻找地勘单位挂靠。地勘单位在获得作业权后却没有自主权,分得“一杯羹”的同时还要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由于项目来源不稳定,劳务回报不合理,地勘单位始终不能将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以致地质环境产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和产业模式至今未能形成。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已开始探索市场化的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模式,但因投资主体、作业主体权责不明而无法大范围推广。
2地勘单位作为投资主体的SWOT分析所谓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直译为“公私合伙制”。其核心内涵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以政府特许经营权为基础,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为原则,建立起的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一种特殊合作关系。根本宗旨是,形成“政府财政负担最小化、大众投资风险最小化”的一种生产要素组合方式。“PPP”基本概念于年由英国政府提出,年率先由英国政府实践,因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本低、效率高而倍受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