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持续升高,室外温度超过40℃,导致中暑患者集中出现。仅两天时间,医院先后接诊中重度中暑患者余例,收治住院患者30例,其中有7例热射病(重症中暑)患者正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观察,目前生命体征均已平稳。
县医院专家提醒,高温天气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尤其是户外高温作业及体质弱的市民,一旦中暑,医院就诊。
由于门急诊量激增,该院迅速制定应急预案,为中暑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医护人员也进入“战高温”模式,挂号收费处、检验科、超声科、影像科、药房等窗口部门开足窗口,延长工作时间,缓解排长队现象;医生们顾不上喝水、来不及休息,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诊断治疗,护士们来回穿梭着,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一刻也停不下来。但是,他们没有一丝怨言,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高温引起的中暑主要有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热射病即重症中暑。促使中暑的主要原因有产热增加,如高温或高湿、烈日或通风不良环境中长时间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等情况。还有就是身体热适应差及散热障碍都容易引发中暑。中暑的病人多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出现皮肤湿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的情况。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还会发生晕厥或痉挛或不出汗,体温40℃。
温馨提醒夏季如何做好中暑防护?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4、谨防情绪中暑
相关数据表明,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天会发生“情绪中暑”。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变得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
5、改善环境
改善工作环境特别是对于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装备良好的通风、降温、调节湿度和隔绝热源的设施。在高温车间作业时,应先进行两周左右热适应训练。改善居住环境对于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在高温、高湿季节,应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房间中居住。医师提醒,“情绪中暑”可能衍生灼伤、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意外。
因此,在炎炎夏天,市民除了要做好防高温中暑的准备,还要注意调节心理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应劳逸结合,清淡饮食,多饮水以调节体温,多吃清火的瓜果蔬菜等,给心情也降降温。
来源: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