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问答抗血小板药物对比知多少

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1.抑制血小板代谢药物:如阿司匹林、利多格雷、双嘧达莫、磺吡酮等;

2.阻碍血小板活化药物: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3.凝血酶抑制药:如阿加曲班、水蛭素;

4.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如依替巴肽、替罗非班、阿昔单抗。

常用抗血小板药有哪些不同?联用有何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最广。

作用机制: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而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COX)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临床特点: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内血栓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弱,其抗栓疗效明显弱于其他抗凝药物,不作为首选。也有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男性较好,这可能与女性的血小板环氧酶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较高有关。

用法:一般为长期服用75-mg/d。在PCI围术期,以往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择期PCI术前至少2h,最好24h前给予阿司匹林mg口服。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mg。

术后:阿司匹林mg/d长期维持,并需要联合应用另外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注意:阿司匹林在预防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上的疗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除此以外,阿司匹林哮喘也偶有出现。

氯吡格雷

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疗效略优于阿司匹林。

用法:口服吸收迅速,每日一次,每次75mg。

注意:阿司匹林、萘普生、华法林、肝素、溶栓药等可增加本药出血风险;奥美拉唑可降低本药血药浓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以上介绍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单独用法,当二者相遇的时候,又会擦出哪些火花呢?

当阿司匹林遇到氯吡格雷

1.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无Q波MI或冠脉支架置入术者,可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mg首剂量,此后75mg/d)+阿司匹林(75~mg/d),治疗应持续9~12个月。

2.对于有房颤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建议,有华法林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应短期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但不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替代华法林,对于具有华法林禁忌证的患者可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3.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或再住院的风险,却增加了危及生命或严重出血的风险。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出血,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定期(3个月)复查血常规和便常规。

双嘧达莫

作用机制:双嘧达莫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单独应用作用较弱。与华法林合用防止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血栓形成。

用法:单独应用疗效不及与阿司匹林合用者,单独应用时,每日口服3次,每次25-mg;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其剂量可减少至每日-mg。

注意:与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及溶栓剂合用时应注意出血倾向,心肌梗死低血压患者慎用。

噻氯匹啶

作用机制:为一强效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AA、胶原、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脑中风、心肌梗死及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复发,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用法:口服后易吸收,tmax1-2小时,t1/26小时左右,第4-6天达到最大作用。

注意:需要注意与其他血小板聚集抑制药,溶栓药及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合用,有加重出血的危险。不良反应常见恶心、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可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可使环孢素血药浓度降低。

替罗非班

作用机制: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对各种因素诱发的血小板都有抑制作用。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脉内介入治疗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用法:与肝素合用,静脉给药。开始30分钟给药速度为0.4μg/(kg·min),然后减为维持量0.1μg/(kg·min)。2-5天一个疗程,至少给药48小时。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科哪家好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bjhl/16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