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藏传佛教与社会相适应今后会如何圆融?
问:
索达吉堪布老师,现在很提倡藏传佛教与社会相适应,这是否意味着,藏传佛教的神圣性将被削弱,变得世俗化?
答:
朱老师说得对,12万人里有45位诺贝尔奖得主,确实让人惊讶。也许这跟他们喜欢传统有关:在哥廷根大学,北大季羡林先生的房子还在;在德国,两三百年甚至七百年前的房子还在;他们的思想也不是今天这个、明天那个;车子没坏之前是不会换的;买栋房子就一辈子住在里面……他们似乎不寻求改变,不像其他地方的人,变来变去。
我在哥廷根大学参观了一个地方,那里摆着十三个诺贝尔奖纪念碑,都摆在一起,包括马普研究所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等。有趣的是,这种将荣誉集结一处的现象,并非独有,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发现,那里也涌现过98位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也一样,除了上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外,还培养了包括奥巴马在内的8位美国总统。
我不知道这些学校有什么共同性,不过,老师们强调并引导灵活性思维,或许是一个因素。他们似乎喜欢学生提怪问题,一提怪问题,“嗯,这个孩子很有创意。”这也确实比一般的灌输好,能够启发开放的思维能力。
我对一位德国学者说:“你们这种教育方式和藏地的辩论差不多,我们辩论时,也一定要提最尖锐的问题,要刁难对方,这样才能对自他的智慧增长,起到最大的帮助。”
回到你的问题上。现在有很多专家在研究怎样把佛教变得世俗化,因为社会这么进步,这么科技化,佛教要生存其中也得通俗一点。但通俗的后果,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不变味。例如藏传佛教,只要能保持原有的讲辩著体系以及培训方法,不损失主体,那它的生命力就可以贯穿到今天,进入任何文化或知识分子群体,都不会变味。同时也能适应时代,因为它有理论——就是这套经得起科学最严厉质疑的思辨方式,让它不至于沦为简单的感性信仰。
在今天的西方,很多老年人爱学其他宗教,但年轻人喜欢藏传佛教,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跟科学同步。爱因斯坦不是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那就是佛教”,很多成分指的就是逻辑学。
当然也包括其他学问。当年法尊法师入藏求学,学因明、学密法,也学历史、地理、文艺、工巧甚至政治学,他学的不仅是宗教,是多元的文化,而这些在藏传佛教里都有。
举个例子,比如天文学,我们佛学院有一个六七位喇嘛的团队,他们不依靠任何仪器,用时两个月,就可以把明年的日历提前写出来,包括所有日食、月食的准确时间。这是很高级的天文历算,我亲眼所见,不是吹嘘。藏传佛教之所以能折服今天的很多知识分子,应该是有原因的。
那么,如果是这种原汁原味的藏传佛教进入市场,以融入的方式被世俗化一些,是不会改变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没有保留传统,也没有掌握佛教原本的思想精髓,直接世俗化,那可能就要变味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弘法利生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