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老年人是弱势群体,即需要物质照顾,也需要精神关怀。调整老年人的心理逐渐适应不断老化的生理需要很重要。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做好心理健康评估,制定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措施,是老年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影响因素
一、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老年人由于衰老导致的生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随之带来的是心理变化,致使某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出现下降、衰退,而另一些则仍趋于稳定甚至产生新的适应代偿功能。心理变化是心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的改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
智力是学习能力或实践经验获得的能力,分液态智力和晶态智
力;前者指获得新观念、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如近期记忆力、知觉整合能力、注意力、思维敏捷度及反应力和反应速度等,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所以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减退;后者是指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常识和理解力等,主要与后天的知识、文化、经验的积累有关,所以并不一定随年龄增长减退,甚至还会更高,直至70-80岁后才出现缓慢减退。
(二)记忆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和再认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个体
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分为四个阶段,及识记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和再认阶段。识记阶段又称初级记忆,后三个阶段又称为次级记忆。
1、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是指刚听过或看过、在脑子里仍留有印象的事物的记
忆。次级记忆是指对已听过或看过一段时间的事物,经过编码储存在记忆仓库,以后需要加以提取的记忆。
2、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人们看过、听过或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能辨认出曾经感知过。如果刺激物不再出现在眼前,而要求将此再现出来时,即为回忆。
3、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机械记忆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记忆。逻辑记忆是指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记忆。
4、远期记忆和近期记忆
远期记忆是指对数年前或数十年前发生事物的记忆。近期记忆是指对最近几年或几个月发生事物的记忆。
老年人的初级记忆、再认能力、逻辑记忆、远期记忆保持较好,次级记忆、回忆能力、机械记忆、近期记忆下降。
(三)思维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高形式,是更加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概括、类比、推理和问题解决四方面的能力,伴随感知和记忆能力的衰退,老年人在概念、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减退,特别是思维的敏感度、灵活性、流畅性、独特性及创新性较其在青年时期减退。
(四)人格
人格以人的性格为核心,是受先天素质、教育、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气质、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及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老年人伴随生理和环境的变化、社会和家庭环境的改变,会依照其不同的人格模式分别采用以下的适应方式。
1、整合良好型特点是能以高度的生活满意感面对新生活,并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又可分为①离退型:退休后人格整合良好,生活满意,但活动水平低,满足于逍遥自在。②重组型:退休后继续积极、广泛参与社会活动。③集中型:退休后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性参与比较适合的社会活动。
2、整合不良型特点是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需要在家庭的照顾下和社会组织的帮助下才能生活。
3、被动依赖型,又分为①寻求帮助型:需通过外界的帮助以适应老年期的生活,可以成功地从他人得到心理支持,维持自身生活的满足感。②冷漠型:对生活无目标,对任何事物不关心,几乎不与他人联系,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4、防御型特点为完全否认衰老,雄心不减当年,刻意追求目标。又分为①坚持型:退休后,仍继续努力工作,并保持高水平的活动。②收缩型:退休后热衷于饮食保养和体育锻炼,以努力保持自己的外观。
(五)情感与意志
老年人情感与意志因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但情感活动是相对稳定的。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老年人心理变化体现在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逐步的老化改变,也随着种种生活事件的发生和改变,出现心理状态的下降、衰退、扭曲等。主要体现如下:
(一)各系统生理功能逐渐减退
会出现一些衰老的变化,如视力和听力逐渐减退,“耳背眼花”,对外界感觉迟钝。神经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骨骼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降低。
(二)营养状况
蛋白质、脂肪、糖、水、盐类、维生素都是必须的营养物质,不足时会出现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乏力、对外界事物不敢兴趣,甚至出现抑郁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症状。
(三)体力或脑力过劳
会出现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四)疾病
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慢性病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时,会产生悲观、孤独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了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加强锻炼以减慢各种生理功能老化,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培养情操,坚定信念,合理安排生活等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家庭人际关系和经济状况
退休后,老年人的活动场所转为家庭,经济状况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经济收入减少,子女独立、结婚、子女对老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六)丧偶
对老年人的带来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丧偶使多年的夫妻生活,形成的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平衡状态突然被打破,使一方失去关爱与照顾,自己形影孤单、寂寞难熬、对未来失去信心,会使老人产生孤独、空虚、抑郁等心理状态。
(七)社会地位的变化
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变化,可使其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抑郁、烦躁、自卑、消极等。会加快身体老化。
第二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评估
老年期老年人面临退休、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失落、患各种慢性疾病、机体功能受限、丧偶、亲朋好友去世、空巢现象等生活事件,必须努力来面对和适应。在此过程中,常有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老化过程、健康长寿、老年病的治疗及预后均有较大的影响。正确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预防身心疾病、矫正不良心理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情绪和情感、认知和压力与应对等方面进行评估(见老年护理学问常识(三)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
是极为普遍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个体适应变化,保持身心平衡,过度持久的焦虑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是身心健康。
(一)原因
可能有: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②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经济窘迫、丧偶、丧子、家庭关系不和睦、搬迁、社会治安以及日常生活常规的打乱等。③疑难性神经症,对衰老改变的不适应。④某些疾病,如痴呆、抑郁症、甲状腺机能亢进、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等,以及某些药物如咖啡因、麻黄素、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副作用。
(二)表现
焦虑包括指向未来的害怕不安和痛苦的内心体验、精神运动不安以及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三方面症状,分急慢性两类。
1、急性焦虑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老年人发作时突然感到不明原因的惊慌、紧张不安、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失眠,或激动、哭泣,常伴有潮热、大汉、口渴、气促、心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尿急等躯体症状。严重时有频死感,并出现现实解体和人格解体症状。一般持续时间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2、慢性焦虑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老年人表现为经常有不安的预感,提心吊胆,平时比较敏感,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容易激怒,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持久过度的焦虑可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速衰老,增加失控感,损害自信心,并可以诱发冠心病,高血压;急性焦虑发作可以导致心肌梗死,青光眼高压性头痛失明,脑卒中,以及跌伤等意外发生。
(三)防护
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认识分析焦虑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离退休问题,想办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引起焦虑症状的药物。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自我放松和自我疏导,建立有规律的活动和睡眠习惯。帮助老人家属学会谦让和尊重老人,理解老人的焦虑心理,鼓励和倾听老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人。重度焦虑应遵医嘱应用抗焦虑药物地西泮、利眠宁等进行治疗,并注意评估用药的效果及观察不良反应。
二、抑郁
抑郁是个体失去某种其重视或追求的东西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常见。由于老化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有重大影响,使老年人的抑郁情绪较为严重。50-60岁为高发年龄,通常与自杀有关。
(一)原因
导致抑郁的可能原因主要有:
1、老化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
2、各种应激事件,如退休、经济窘迫、丧偶、家庭关系不和等。
3、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癌症等与身体功能障碍和因病致残导致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
4、其他因素,如低血压症,消极的认知应对方式、孤独等。
(二)表现
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行为活动减少和思维迟缓三个主要方面。大多数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如胃部不适、腹胀、心慌、心前区疼痛、头痛等;或以疑难病症状出现;严重抑郁症老年人自杀行为很常见,也较坚决,行动较为隐蔽,如疏于防范,自杀成功率较高。因此,对有抑郁症表现的老年人应及时去看心理医生。
(三)防护
老年抑郁的防护原则:减轻抑郁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减低医药费用和死亡率。主要措施包括避免诱发因素、严防自杀、采用认知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和自杀企图严重者采用电休克治疗。
三、孤独
孤独是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产生的感觉,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抛弃、被疏远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
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孤独问题越来越突出。孤独老年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解除老年人孤独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原因
导致老年人孤独的可能原因为:
1、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
2、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
3、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
4、性格孤僻。
5、丧偶。
(二)表现
通常表现为寂寞、苦闷、心烦,少与人交谈。不加以及时防治,久而久之,会慢慢加深,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衍生出精神疾病可能。
孤独会使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久之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疾病入侵。也可以转化为抑郁症,有自杀倾向。
(三)防护
摆脱孤独,首先需要子女和社会共同努力,对离开工作岗位而尚有工作和学习能力的老人,要为他们创造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子女必须从内心深处诚恳地关心父母,倾听唠叨,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支持,经常探望交流,丧偶后支持求偶。老年人也要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参与社会,积极适应,老有所为,增强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四、自卑
自卑即自我评价较低,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愧无能而丧失
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一)原因
1、老化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2、疾病引起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丧失。
3、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
4、家庭矛盾,不和睦。
(二)表现
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老不中用”,是“废人”,从而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放弃追求,看不到人生的光华与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更不敢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三)防护
应为老年人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尊老爱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挖掘潜能,得到一些自我实现,增加生活的价值感和自尊。老年人应做到起居定时,有良好的习惯,根据自己的特点恰当地安排生活、工作、学习、锻炼、休息、饮水和睡眠等,且平时不易过劳,劳逸要适度;可以学习琴、棋、书、画、烹调、缝纫、养殖栽种、工艺制作、适当运动等技艺;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应注意保护,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尊重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使老年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五、其他
老年人由于老化影响、离退休角色适应障碍、体弱多病、子女独立成家等因素,还会导致失落、角色紊乱、多疑、精神困扰等其他心理问题,应注意帮助老年人从多方面进行应对,增强其自护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共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小结:老年已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发展,越来越成为老年人的主要需求。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在智力、记忆、思维、人格及情感与意志等方面发生变化,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因素有各系统生理功能减退、营养状况、体力或脑力过劳、疾病、家庭人际关系和经济状况、丧偶、社会地位变化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等,要分析引起原因,观察注意表现,对应做好防护,才能保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橄榄枝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