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遇到这样一件事:我生活在北京,是个每天坐地铁的上班族。前两天坐地铁的时候听到俩人交谈,A:“每天上班太远了,单程要6元,请假一天的话光路费还能节省12元”B:“你每个月要上多少天班啊”A:“最少22天吧”B:“那每个月路费开销不小啊”
看起来上面的对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北京经常坐地铁的人都应该知道,当坐地铁当月刷卡达到元并且不超过元的时候每次刷卡打8折,超过元到元之间每次刷卡打5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A每月初坐地铁开始,到第9天就应该开始享受8折优惠了,大概在第15天就能开始享受打5折的优惠,按照上面A每个月上班的天数可以享受好多天的半价,所以他如果休息一天的话其实路费只省6元,除非他这个月只上8天班的情况下休息一天才能省12元的路费。
先不谈A为什么会脱口而出12元的问题,我在想在北京坐地铁的各位是不是也算过每天路费成本的问题,是不是有不少人没有把打折这个问题考虑进去。
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游戏:
有三扇门,每扇门都是关着的,其中有两扇门后面都是一坨大便,有一扇门后面是万奖金,我知道哪扇门后面是啥但是你不知道,现在你选择了1号门但是还没有打开它,这时我打开了2号门出现了一坨大便然后问你:你是坚持打开你选择的1号门呢,还是要换成打开3号门呢??你会怎么选择??
有人会说了,2号门没打开前中万的概率是三分之一,打开2号门后剩下1号和3号两个门中奖概率就是二分之一了,换不换不都一样吗,真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是:换,一定要换,立刻换,马不停蹄地换,因为不换的情况下中万概率其实是三分之一,换的情况下中万的概率是三分之二。。。这只要不凭直觉稍微算一下概率就可以简单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经典反直觉的概率问题,叫蒙提霍尔悖论(又称三门问题),用数学语言讲就是:概率存在于被给予的条件下,概率不能寄托在实际的物体上。具体的原理和背后的概率问题就不在这里陈述了,因为这完全可以再写一篇文章,大家有想了解的可以去百度,有很多在探讨这个问题的。
还有很多关于想当然的例子,比如见到这几个成语你觉得会是什么意思:文不加点、目无全牛、三人成虎。你看到它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解释很可能不是成语的本意,但是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些成语的真正意思你是选择去查答案呢还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以为就是这个意思了呢。
英文中也有这种情况,你学习了一个单词conductor,知道它是售票员的意思,那nonconductor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肯定会脱口而出是无人售票。。。想知道真正意思的自己可以去查查,避免想当然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遇到不确定的事情要养成随时查资料的习惯。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想当然的文章了,因为我在学心理学的时候总有人跟我说:啊?你学心理学啊,那你是不是以后会知道我心里想得是什么啊,我以后跟你说话得小心一点了。。。闹猫啊!!!心理学真的不是这样的啊!!!能不能不要这么想当然啊!!!
主观臆断、投射心理、刻板效应足已解释想当然产生的原因了,但是whocare?就好比很多人分不清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症、适应障碍、应激障碍之间的区别但依然随便想起哪个用哪个一样。。。我以后肯定会写文章来解释一些平时人们太想当然导致错误理解的事情,奥运会上霍顿诋毁孙杨会让大家出离愤怒就是太想当然的结果。
更多有意思的事情请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最好白癜风有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