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

亲子之间沟通模式可分为五种:指责型(只   比如“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你看你又不好好吃饭,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省心啊!”……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这种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责”的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或逆来顺受,或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不利。

02

讨好型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比如“妈妈不知道这双鞋你不喜欢,你想要什么样的?我明天就带你去买。”、“怎么,我给你买的这本书不喜欢?妈妈太没用了,明天我再去重买。”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孩子自己很少迁就父母,久而久之,对家庭成员缺少包容力。

03

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孩子说:“妈妈,今天比赛跑步,我得了第一名,真开心!”妈妈说:“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虽然有问有答,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打岔型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另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种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果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使孩子及早出现对亲子关系的逆反和抵触,容易在成人后出现自信心不足,安全感缺失等问题,以及对应的一些行为问题。她提醒家长,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根本不会   比如“妈妈,我要买球鞋。”“为什么要买?”“原来那双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要知道爱惜物品。”……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05

表里一致型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比如刚刚段考完的孩子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妈妈这时对他说“我看到你一脸的不开心,我担心你,我知道你平时学习很努力,希望可以取得好成绩,我们都希望付出努力可以换来收获,你和妈妈分享一下你的心情,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在一致性沟通的状态下,我们尊重自己、他人与情境,容易培养出自我觉察、负责任的、开放的、关怀自己与他人的;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有生命力的、自信的、能干的、负责任的、接纳的、有爱心的、平衡的;高自尊、有价值的孩子。

仲恺高新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由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建立,设立于区青少年宫二楼(陈江中心小学旁),辅导站以全区的未成年人、家长和教师为服务对象,运用网络、授课、电话、面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工作,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提高青少年心理调节能力,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全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辅导站欢迎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家长、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来电、来访咨询或者通过QQ群交流咨询。









































白癜风会传染么
北京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cgal/9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