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

一、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三个视角和两种思路

讨论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可以有三种视角:一是教育行政领导、教学管理层面的角度,着眼于教育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流程控制以及教育“产出”的质量检测、质量评价;其二是社会用人单位即“雇主”的角度,着眼于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甚至岗位需求的切合程度;其三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不仅评析其毕业后就业的比例,而且评估其就业的质量,更进一步衡量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目前而言,从第一、第二角度切入的研究居多,而鲜见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研究。

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则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其一是着重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要素。如高校拥有的财力、物力及其可以为本科教育支配的份额;高校学科、专业的水准及结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方案;课程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及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入学新生的知识基础、学业动机及其成才抱负;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对教育教学的领悟和投入程度;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及其现代化程度等等。因此,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努力,往往集中于如何改进和提高高校教学的软件和硬件,如何增加投入(经费的投入、优秀教师的投入,领导精力的投入),调整政策,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而大学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学校层面的价值取向,力量、时间安排上客观存在的矛盾,教师评价时不同的价值等级等等),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学风与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等等,就成为本科教学质量研究、控制和评估的重点。其二是着重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节点和关键阶段,抓住了这些关键部位,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证。这一思路的基本假设是:从大一到大四,本科教学的四年岁月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并非等量齐观、价值同一。其中有些阶段是更为关键、举足轻重的,例如大一新生阶段和大四毕业阶段。抓住了、抓好了这些关节点或关键阶段,就可能因势利导,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此,“不违农时”,着重抓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学生发展走向从而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阶段——大一与大四,也就作为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的着力点提上议事日程。

二、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

从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看,大一和大四这两个阶段都属于“从一种性质的活动过程向另一种性质的活动过程过渡的阶段”,这些过渡阶段“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着居间联系、承前启后、由此及彼的作用”。

1.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从一种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不同的环境,就产生一个适应与否的问题。所谓“适应性”,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车文博的解释是:“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的变化中,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实行相应的变化的能力。”郑日昌则认为,“适应性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樊富珉指出:“具有较高心理适应性的人应该对环境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身心,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大学一年级是中学教育阶段与大学教育阶段的“接口”。“大学新生适应”是人生全部适应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适应。它是指高中毕业生学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中学环境,进入大学新环境并根据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

大一新生的适应包括文化的适应、心理的适应、教育和学习节奏与方式的适应,以及学科专业的适应等等。大学生能否适应,适应得是快是慢、是好是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情感的发展状况和学业的成功与否。

首先是文化适应问题。大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社会文化方面发生诸多变化,其一是对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适应问题。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镇到大城市,从南方到北方或从北方到南方,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带来的生活习惯的变化,更有文化环境的变化。其次,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适应问题。从中学升入大学,尽管仍然是学校环境,但大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师生关系的松散化等,与中学校园文化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自由探索、主动求学的文化氛围,更是那些让习惯于严格管控、单纯应试的中学毕业生不知所措。

其次是心理适应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生师比迅速增大,加上新校区的增多和教师科研任务的激增,学生与教师深入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大一新生面临着多重的转变:从中学到大学,从父母呵护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加上诸多独生子女共处一室,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等等,将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在研究型大学,由于来自天南海北的出类拔萃的学生甚多,就使得相当一批原来在中学成绩优异、一路领先的学生,现在却相形见绌,用南京大学数学系某位教授的话说:“他们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就像王治郅、巴特尔那样,原来在国家队是绝对的主力,进入NBA后却成了‘板凳队员’!”此类心理问题往往成为一部分新生成长与发展的障碍。

同时,教育适应问题也是大学新生普遍遇到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严重依赖教师,学习进度和复习进度完全由教师掌控,而且反复演算和不断背诵的教学形式,已经消解了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求异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成为新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葛明贵等学者的调查发现,有超过1/3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不能适应学习;在学习压力方面,有6.6%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很重,33.1%的同学认为比较重,在学习的紧张焦虑程度方面,表示非常紧张焦虑和比较紧张焦虑的分别占20.4%和39%,感到不太紧张焦虑或从不紧张焦虑分别占8.7%和3.3%,有点紧张焦虑占28.6%。

另外,专业认同问题也较显著,中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和有限性,高考志愿填报存在诸多影响因素,班主任、学生家长的意见,就业市场的信息等等往往左右着考生的志愿选择。另外,考生在录取时还有一部分是“指导志愿”、“调剂志愿”。所以,大一新生所修读的专业,往往并非自己喜欢或向往的专业;即便是如愿以偿地录取在“第一志愿”,也常常有考生修读后“如有所失”甚至“大失所望”。某重点大学数学系主任曾经做过调查,大一期末时,有40%的学生失去了攻读数学专业的信心。“他们当初仅仅是数学成绩较好就遴选了这一专业,没有想到数学如此抽象,如此难学。”而一旦专业认同产生了问题,学习的动力就会失去,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

2.大四:与社会的衔接问题

对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大四是告别大学阶段学习,投身社会、就业创业的过渡期。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将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甚至远涉重洋,负笈海外。他们也有一个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从本科学习阶段到由研究主导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转换、衔接问题。相比较而言,离开较为单纯、较为平静和较为正规的学校环境,进入复杂多样和多变的社会,面对诸多挑战与机会,对于每一个大学毕业生而言,都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在大学四年级,要通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环节,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能力、理论和方法作综合的检验,并对将要面对的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对未来的生涯发展有所规划,统筹考虑。

3.大一、大四问题的“中国特色”

大一新生的适应和大四与社会的衔接,是否是各国高等院校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是否具有共性或者说普适性?年11月29日我在日本东京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上报告了我对“大一”、“大四”问题的调研和见解之后。东京大学教授金子元久回应说: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大四问题”则主要显现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欧美国家则很不明显,或者说基本不成问题。同时我又认为,无论是具有全球共性的“大一问题”,还是仅仅存在于东亚国家的“大四问题”,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又颇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例如,诸多中国学生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呵护甚至溺爱,使得大一新生心理障碍、情感缺失等问题格外严重。再如,在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大学教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问题,也是欧美国家难以比肩的。纵向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今的大一和大四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变量和新的元素,如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因为新生规模的激增、多校区办学所衍生的“师生疏离”和“新生茫然”现象,毕业生就业困难、压力加重所造成的大四教学“虚化”和毕业论文(设计)被“边缘化”等等。

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的现实看,这两个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19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