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妥瑞症)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抽动障碍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诊断与治疗需要予以规范。
年,中华医学会发表了《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文中指出抽动障碍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而有些患儿治疗的靶症状是共患病症状,如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中华医学会对抽动障碍治疗方案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药物治疗
1、首选药物:可选用可乐定、硫必利、哌迷清、舒必利、阿立哌唑、胍法辛等。从最低剂量起始,逐渐缓慢如量(1~2周增加一次剂量)至目标治疗剂量。
2、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l~3个月,予以强化治疗。
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
4、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l~3个月。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
5、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症状改善,或有共患病时,可考虑请神经科会诊,考虑联合用药;难治性抽动障碍亦需要联合用药。
二、非药物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轻症患儿,多数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首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不要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