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防治脑卒中长期远隔缺血适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

脑卒中的危害是什么?

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去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年,卒中(即通常所说的“中风”)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我国卒中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带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国已高达万。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中国已成为卒中终生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高达39.3%。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多种因素可导致脑卒中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脑卒中可防可治!

日常生活中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而一旦发生脑卒中,则需要早治疗、重康复、防复发。

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除大血管再通外,《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推荐改善侧支循环治疗方法,达到血管不通、血流再通的目的,从而辅助治疗、改善预后。而长期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是可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侧支循环的心脑血管病防治新方法。重康复脑卒中患者常遗留各种后遗症和功能障碍,长时间卧床也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等问题,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尽早开始规范、全面、全程、适量的康复治疗,综合药物、针灸、物理、心理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防治卒中复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家庭照顾负担。脑卒中康复期间通过长期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可以生成新的侧支血管挽救部分脑组织,促进功能恢复。防复发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减少脑卒中发病以及复发的关键。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前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戒烟、限酒)、药物调整(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的药物干预)。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预防已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再次发病,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低血栓风险,对血管狭窄、动脉瘤、烟雾病等进行手术干预。无论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可以通过长期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达到减少脑卒中发生或复发风险的目的。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防治脑卒中—长期远隔缺血适应训练

有前景的脑卒中防治新技术—远隔缺血适应

远隔缺血适应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间断、强度适当、无损伤性缺血刺激,通过神经、体液、免疫/抗炎调节,激发身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的同时,调节细胞的反应:促进脑部小血管新生及微血管重塑、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脑部供血,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细胞损害及凋亡,从而提升心脑等重要器官对突发严重缺血打击或慢性长期缺血损伤的抵抗能力。

早在年,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神经病学杂志《Neurology》发表研究成果:远隔缺血适应训练辅助药物治疗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90天为5%,天为7.9%)比只用药物治疗者(90天为23.3%,天为26.7%)分别下降了18.3%和18.8%;应用远隔缺血适应训练辅助药物治疗的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和代谢较只用药物治疗者明显改善。

西安交通大学年同样《Neurology》发表研究成果:远隔缺血适应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比例(71.9%)明显高于单纯静脉溶栓者(50.0%)。

因此,作为一种心脑血管病防治新技术,远隔缺血适应适用于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治疗、康复全病程,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减轻脑卒中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予以删除。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19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