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亲子沟通毛病模式你
导读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特别关键。但是有些父母不懂的怎样与孩子沟通,应用了一些毛病的沟通模式,从而致使亲子关系中存在很多问题。
指责抱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整理整理!”……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点--指责和抱怨。
指责抱怨型沟通常常使家庭中构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常常在相互指责和抱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终究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烦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唾面自干,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其不利。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甚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样,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当自己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少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类沟通一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躲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少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类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构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类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常常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极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少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烈,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喃喃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
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
听到他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他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缭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和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他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杂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类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延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换,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常常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外一方(常常是孩子)则堕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类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甚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类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牾,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孩子抵牾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候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谢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
“为何要买?”
“原来那个坏了。”
“刚刚买的怎样就坏了?你怎样这么不爱惜东西?”……
“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
1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常常并不是“超理智”,2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绩、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很多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讲,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常常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全部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呆板、缺少热忱、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常常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创造一种同等对话的氛围,这样亲子关系才能更和谐。
分享是鼓励,支持请点赞,想说点甚么就留言吧
点击文末“浏览原文”,免费预约参加MBA课程全面提升宝贝的沟通能力。
文章部分内容和观点源自络,如触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mftksz
-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最快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