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心理障碍—不适应

超越心理障碍—不适应

严重的不适应就是“应激”,也称“心理危机”,通常由重大的生活事件引起,这时候情绪的分界变得模糊,个体只感到极度的紧张。

杨德森把生活事件分为三大类:恋爱、婚姻和家庭内部的问题,工作和学习方面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和个人特殊遭遇。

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包括源于婚姻的重大精神刺激,如求偶失败或失恋,与爱人性格不合经常争吵,爱人长期在外或异地工作,自己或爱人有外遇被发现,妊娠、分娩与超计划生育,配偶患病、受伤、手术,感情破裂而分居或离婚,配偶死亡。

家庭内部矛盾还有与下一代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如子女淘气,学习成绩与品行表现甚差,考试与升学失败,就业困难,子女就业远离家庭出现空巢现象等。另一方面有与对方父母关系不和特别是婆媳不和,家庭经常管理与劳务分配不公平,有需要长期照料生活的老年人、残疾人或精神病人,有失业、酗酒、吸毒、赌博、犯罪的人,有重大信仰分歧、生活困难或遗产纠纷等,使家庭成为长期慢性精神刺激的来源。

工作方面的问题包括与同事或上下级之间人际关系长期紧张,晋升、工资调整、资金评定时受到挫折,工作学习负担过重,主观愿望或客观要求超出了本人能力所及的限度,对职业不满而无法改变,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受到批评处分,工作调动频繁,待业,被解雇,解除职务,退职退休。

对本身从事的职业不满可以形成慢性的长期的心理应激反应。对职业不满意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主要是价值观念的问题,客观方面是某些职业对身心健康确有不利的影响,如:(1)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操作,(2)长期从事与社会隔离的工作(高山、远洋),(3)长期从事井下、暗室、高温、低温工作及其他危害健康的职业,(4)高度消耗体力与威胁生命安全的职业,(5)高度消耗脑力,精神过度紧张的职业,(6)要求经常改变生活节律,或变动频繁,无章可循的职业等。

学习方面的问题包括考试与升学失败,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在学校受到处分,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新入校适应不良等。

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主要是指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政治迫害、种族歧视、难民迁移、经济萧条,有成群的受害者,引起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或者是长期的精神压抑,例如长期遭受社会歧视。受到社会歧视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身体有先天缺陷,如体型、容貌、智力的发育不良、畸形残疾,(2)个体有后天缺陷,如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失业、酗酒、吸毒、嫖赌偷盗等,(3)社会偏见,个人并无缺陷,却受到社会不公平的待遇,包括种族歧视、信仰歧视(排斥异教徒)、地域歧视(歧视外地人、乡下人)、职业歧视(歧视殡葬和清洁工人)、文化歧视(歧视文盲)、性别歧视(歧视妇女)、婚姻歧视(歧视离婚者、私生子)、年龄歧视(歧视老年人与儿童)以及对不同家庭出身和经常地位的歧视。

个人的特殊遭遇,如身患癌症,意外伤残,事业失败,经济破产,政治冲击与法律纠纷,被虐待、遗弃、强奸、绑架、拘留等,均可构成明显的精神刺激。

与适应状态相比,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变化。身体方面的变化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心理方面的变化包括:(1)情绪反应,主要是焦虑、抑郁、愤怒和恐惧;(2)行为反应,如攻击-逃跑(fight-flight)和保存-退缩(conversation-withdrawal);(3)认知反应,有否认、灾难化、“急中生智”和“迷惘”等。一般认为,攻击-逃跑和急中生智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关,保存-退缩和迷惘与HPA轴有关。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其中认知评价所起的作用很大。认知评价是个体察觉到情境对自身影响的认知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发生于个体察觉到自身面临的情境或事件的性质是有益还是有害之际,次级评价包括对可供利用的应对手段及其有效改善可能性的评估。

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心理反应都有助于重新适应。例如,焦虑和急中生智有助于解决问题,愤怒和攻击有助于排除危险,恐惧和逃跑有助于逃避危险,抑郁、保存-退缩和迷惘可以使人“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再适应手段,如应对和心理防御。应对是行为科学的术语,心理防御是精神分析的术语,措辞不同但作用相似。一般说来,应对偏重行为,心理防御偏重认知。各种再适应手段也可以按主动和被动来分类,主动的适应是通过改变环境而使其适应个体,被动的适应是通过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攻击-逃跑、交感-肾上腺系统的作用和应对属于主动适应,保存-退缩、HPA轴的作用和心理防御属于被动适应。

经过一番再适应,个体与环境之间将重新达到适应状态。

与原先的适应状态相比,新的适应状态可能优于原先的适应状态,也可能劣于原先的适应状态。如果是“优于”,就称“发展”或“进化”;如果是“劣于”,就称“倒退”或“退化”。所谓优劣,是指适应状态下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范围。变化范围大说明适应能力强,变化范围小说明适应能力弱。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属于好的适应,一个行为退缩的人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则属于差的适应,尽管他们都非常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都能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随心所欲”和“随机应变”。

许多心理学文献对心理障碍和适应障碍不作区别。其实,心理障碍和适应障碍是不同的。适应障碍是不适应,属于适应“程度”的低下,心理障碍是适应“水平”的低下,而适应程度可以非常高,患者以病态的方式适应环境,与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如鱼得水,乐在其中。例如,躁狂症患者通过夸大妄想“获得”超人的本领,虽然屡遭挫折却全然不知;偏执狂给自己制造假想的敌人,并与之战斗,敌人越战越多,其乐无穷;强迫症患者以仪式化的强迫行为为法宝,用它来对付各种困难和烦恼,虽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能使患者感到安全和踏实;疑病症患者用生病来表达心理困惑,用看病来重建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自得其乐。一般说来,不适应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它总是倾向于解决的,而心理障碍往往非常“稳定”,治疗起来非常困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阻抗”。这也说明,心理障碍不是不适应,而是适应,是病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低水平的适应。

Selye把应激分为两类:积极应激(eustress)和消极应激(distress),分别相当于中等程度的适应和完全不适应。他认为,积极应激对健康有利,消极应激对健康有害。

积极应激是相对于完全适应、无情和压抑而言的,它有助于消除完全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情感淡漠和精神压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存条件比原始人明显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人与环境越来越适应、越来越协调,其结果是,人越来越经常地感到无聊和空虚、冷漠和压抑,由此带来种种社会问题,如吸毒、自杀、离婚、犯罪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应激就显得更具积极意义。用存在主义的话说,积极应激就是“存在应激”,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是任何一个正常而有活力的人都必须正视和面对的,而无聊和空虚是生活失去意义的结果。其实,无情(emotionless)就是无意义(meaningless)或意义的缺乏。因为没有意义,所以无动于衷。

俗话说,知足常乐。其实,人的本质是“乐于不知足”。积极应激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应激,不断地提高兴奋性,不断地丰富生活,以超越基本需要和缺乏性动机,超越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超越非生产性取向、恋尸癖和涅槃原则。









































白癜风如何根治
得了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9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