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理想状态包括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等多个方面。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理因素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病和疾病。遗传因素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提供了可能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病菌、病毒、外伤、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
2.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情绪,均有可能影响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带来抑郁等心理问题。
3.学校因素如果是学生的话,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的物理环境的好坏、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质量、师生间的关系是否融洽都会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
4.社会因素心理健康也会受到社会风气、社区环境、学习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拥挤嘈杂的居住环境与学习环境、相对封闭的社区生活都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5.个体因素人的能力、习惯等许多方面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力较强的人更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一些较为极端的人在生活中更容易出现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
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保持情绪稳定
愉快的心情、有目标的生活能够帮助人们情绪保持稳定,有助于将人的心理保持在积极向上的状态中。
2.学会情绪控制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方法,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冲突,不断增长生活经验,学会应付变化的外部环境,增强对于情绪的控制力。
3.保持人格完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尽量削弱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4.正确面对压力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压力并有策略的进行应对,将大的目标进行分解,对复杂的事情进行梳理,以减轻压力对人的影响。5.适当进行宣泄适当宣泄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可以通过散步、游泳、听音乐等方式帮助缓解紧张的情绪,也可以通过聊天、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帮助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向专业医师寻求帮助。
温馨提示10月17日上午10点,我院门诊二楼“健康教育学校”开展一期“孕产期心理保健”专题健康科普讲座,欢迎准妈妈及新妈妈积极参与。敬请期待!
治白癜风昆明哪家医院好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