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如同体温,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若负面情绪的强度或持续度过高,就像发烧般,可能是一种警讯。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突然发烧,无法去上学,父母便得跟着请假,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发烧就像身体出问题的警讯,不但让孩子疲倦不适,只能安静休息;也让父母警觉孩子的健康出问题,需要查清病因,给予额外的照料。情绪也像体温,有高有低,且有强有弱。生活中各种情绪的出现和波动是自然不过的事,且每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功能。比如:孩子遭遇问题时,可能会紧张、害怕,此时情绪的表露可让父母察觉到孩子需要关怀与协助。若负面情绪的强度或持续度过高,就像发烧般,可能是一种警讯。
当孩子情绪低落、失去乐趣、疲倦迟钝、吃不下、睡不着、退缩或易怒,即可能是忧郁情绪的反应;而强烈的担忧、恐惧害怕、畏避某些事物,或出现腹痛、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身体不适应的反应时,则可能是焦虑情绪的反应。父母若未察觉或持续忽略孩子的负面情绪,即可能会妨碍孩子与人相处、学习事物,以及日常生活作息等功能;在医疗体系中,便可能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在教育体系中则称为“情绪障碍”。
为何孩子会有情绪困扰?
哪些孩子会出现情绪障碍呢?基本上,情绪问题的产生往往是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理、心理及环境因素。根据研究发现,家族中若有人患有忧郁症或焦虑症,那么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几率也比较高,代表遗传因素具部分的影响力。再者,幼儿时期面对新事物容易沮丧退缩,记忆行为压抑、过度敏感、容易紧张等气质或人格特质,与极低出生体重、具严重生理疾病(如:神经退化性疾病),以及特定生理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孩子本身的健康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面临重大压力、透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负面思考或畏避反应,以及难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等,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儿童,有其特定常见的情绪问题。1岁半左右的幼儿,正是分离焦虑(害怕与主要照顾者分开)出现的高峰期;而3、4岁准备进入幼儿园就读,或面对手足诞生等阶段,可能是另一波焦虑情绪出现的时期。此外,3~6岁幼儿很可能怕黑、怕鬼或不敢独自睡觉;而小学阶段的儿童则会担忧较实际的事物,如:考试、生病、死亡或自然灾害。若这些紧张焦虑的情绪,会随着特定年龄或发展阶段的跨越而逐渐减轻,或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功能并无显著干扰,那么父母就不需要特别担心。反之,则代表你的孩子需要专业的协助。
案例分享——小琪和颜颜
临床工作中,最常见到学龄前幼儿出现焦虑、退缩、易怒、发脾气的情绪行为问题:
小琪是个就读大班的6岁女孩,父母表示她在家里活泼、多话,且游戏极富创意,但是在幼儿园却鲜少开口,尤其换了第二家幼儿园后,小琪在校更是一句话也不说,在外遇到亲友邻居总是低着头、不理人,令父母相当烦恼。母亲带着小琪就医,小琪逐渐能在治疗中游戏与互动。然而小琪对他人的北京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