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命运可曾给过我们选择的机会

关于伊拉克战争

要看懂李安导演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要了解一下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与伊拉克两国的状况,美国士兵在伊拉克的情况、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后果。

伊拉克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英美联军,在年对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发动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表面看来,是美国反对恐怖分子的战争,实际上却被多国认为是美国借反恐清除反美政权而发动的政治战争。

深层次原因来看,美国人民之所以对伊拉克人们恨之入骨,认为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军人都是“英雄”,而伊拉克是“敌人”,则是因为年的事件。

: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里的恐怖分子(也就是以本拉登为首的恐怖分子)炸了五角大楼,给美国造成了无可预估的巨大经济损失,导致美国普通百姓毫无安全感。

据统计,在事件五年之后,《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的民意调查显示,仍然有超过三分之二、69%的纽约人“非常担心”当地还会再发生恐怖攻击,只比年10月的74%低了5个百分点,显示恐怖攻击的阴影并未真正散去,人们对于“被袭击、被轰炸”的恐惧始终盘亘在心底。

年,刚刚上台的布什政府是一个弱势政府,但在事件中,布什团队表现出来的公关应对能力以及行动反应,反而提升了他的力量,事件激发了美国的“超级民族主义”情感,以及对恐怖分子的仇恨情绪:毕竟,让敌人活在恐惧里,总好过自己生活在恐惧阴影里。

聪明的布什知道普通百姓的感受,他是强烈的主战派,在他的主导下,年10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当局军事目标和伊斯兰极端主义份子拉登的卡达训练营进行军事打击,反恐战争爆发。

这事儿原本与阿拉伯无关。

但是,在年,美国曾经对伊拉克发动过一次战争,那次战争被称为海湾战争,是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之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同时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军费最多的一场战争。

海湾战争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但是,美国并没能得到伊拉克丰富的宝藏——石油资源的控制权。

因此,年,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据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言论,这场战争的理由是

1、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记住这条理由,在电影里有反讽)

年美军对巴格达进行空袭

2、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剿灭恐怖分子;(记住这条理由)

伊拉克南部油井被点燃,一名英军士兵隔岸观火

3、结束独裁统治,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记住这条理由,在电影里有反讽)

一名伊拉克男子在公路上向英军祈求停止战争

4、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

尽管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而多个国家对此的政治解读是,美国只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掌控阿拉伯的石油资源。

至于谁是谁非,婆婆大概永远也理不清,政治绝对是世界上最高深也最神秘莫测的一门学问,我猜,无论是谁都无法给政治一个明确的解释或者答案。

而战争,通常是政治的附加品,当某些足以号令世界的国家领导人有意控制他国时,足以控制媒体,控制舆论,继而控制普通百姓的思想和情感,而普通百姓对于战争,又真的了解多少呢?

所以,战争和政治,这两者,都太复杂,不可说。

关于军人的PTSD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李安导演的这部片子,就会感慨颇深。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一开始受到国内百姓的强烈支持。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到了后期,美国军队越来越多的士兵死亡,而战争开支前后高达7,亿美元,更不用说对伊拉克的灾后重建也花费了亿美元。

而这些,都是美国国内纳税人的钱,那些曾经支持战争的纳税人,此时可不愿意再掏钱支持战争了。

当然,最最主要的是,战争后期,美国政府发现,投入大量军费,资源,死了许多士兵,美国在中东终于获得一个可以立足、又无需过多顾忌繁文缛节的基点,可这却是一场长期战事,尤其是,因为战争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在下滑,个中原因复杂得足以写上十几本厚厚的论文著述,在此就不一一表述了。

奥巴马的上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反战,认为在伊拉克的战争耗费美国大量精力,得不偿失。

奥巴马上台后,在年8月,撤走在伊拉克的作战部队,同时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但毕竟是一场持续了7年的战争,不是一句“结束了”就能万事皆休的事儿,约5.6万名美军留在伊拉克。还有上百万件武器装备,这些都需要处理。

参战的美国士兵回国后,大多数都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在李安导演这部电影里,主角和他的战友都是一群具有PTSD反应的士兵。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关于电影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简单了解以上这些背景,再来评价这部电影。

有许多观影者说,这部片子是一部反战片子,也可以认为,这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毫无选择的悲惨命运。

我更赞同后者。

这个故事,发生在授勋的英雄士兵、主角比利·林恩和他的队友身上,故事时间是,比利因为战争中场休息,回到美国,回到安全的故土。

在这里,在美国最受欢迎、最隆重的国家级别的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与大明星碧昂丝一起合作表演一场歌舞show,而整部电影发生的故事,都在这场show的短短几十分钟之内。

通过回忆与现实交叉,我们得知主角比利之所以当兵,是因为她的姐姐曾经被某个混蛋开车撞断双腿,肇事者却逃逸,事后,他砸了肇事车主的车,为了逃避牢狱之灾,他父亲承诺将会送他入伍。

这是他入伍的理由,既不是伟大的“为了国家”,也不是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仅仅是一个冲动的小伙子,为了姐姐报仇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此时,就已经第一次彰显出命运的残酷:如果他的姐姐没被车子撞,如果肇事者不是有权有势,那么,比利不会被迫去当兵,被送往最危险的伊拉克地区,那里是战火纷飞的最前线。

而奇怪的是,整个家里,除了姐姐担心他,他的母亲自豪地认为,儿子在伊拉克杀死敌人是光荣的。

当主角比利所在B班接受媒体访谈时,有记者曾问起:“我们(指的是美国士兵和美国)在那边(伊拉克)都做了些什么?”

那一刹那,B班的士兵们愣住了,比利冷笑,他内心的台词是:“我们制造了更多杀戮,引起了更多内乱,以及仇恨。”

随着他的情绪变幻,回忆带着观众来到伊拉克,在伊拉克的某一个深夜,这群美国大兵冲进了一个伊拉克本地人的家庭里。

这个家里,有一群孩子,有孩子们的母亲,以及孩子们的奶奶,却唯独没有男人。

因为当地的青壮年男人,都被美国大兵以“确认身份”唯有逮捕,之后再没有送回来。

当美国大兵搜出这个藏在自己家里的男人时,场面发生了激烈冲突,男人的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哭,而男人的妻子抱着几个孩子,冷静而克制。

可以猜测,伊拉克人经常在自己家里被突然闯入家中的大兵抓走,审判。而这种对战争的恐惧、对敌人的仇恨,已经深入伊拉克人孩子的眼底。

被抓走的男人的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哭,而男人在挣扎无效之后,用阿拉伯语言祈祷,这一幕,是不分国界的,很难不让人反问战争的残酷。

而当记者问比利,“听说你曾和敌人面对面,你有何体会?”时,

比利的回答是:“离得太近了,根本没有时间去体会”,如此真实的答案,却令记者不满意。

真相就是,在那一刻,只想胜利,因为只有杀死对手,比利才有活下来的机会。

他回忆起了那一个瞬间,那时,他为了去救老班长,在敌人的重火力之下跳出去,带着负伤的老班长撤退,进入战壕里,猝不及防遇到了敌军士兵。

比利和敌军士兵厮打在一起,最终,他赢了。

而当他勒死阿拉伯士兵的瞬间,镜头始终停留在阿拉伯士兵脸上,是一张年轻英俊的脸孔,尤其是那双眼睛,特写镜头里,那双眼睛充满着绝望、挣扎、求生的念头。

无论是比利还是观众,都不会觉得这是“可怕的恐怖分子”,而只是一个同样受命于国家的士兵。

杀死阿拉伯士兵之后,比利发现,老班长也死了。

所以他对金发碧眼的啦啦队队员菲珊说:“这感觉其实很奇怪,为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得到表彰”。

但人们永远不会理解,哪怕是菲珊。

这个蜂腰细臀的姑娘,是美国橄榄球队中场赛事的啦啦队队员,论美貌论性感都足以秒杀绝大多数少女,她迷恋上了比利。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遇到美人,遇到爱情,远离炮火,回到家乡,过着没有战争的平静日子,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返回战地在生死线上徘徊?

比利也曾动摇过,当姐姐一再打电话要求他申请离队,甚至为他安排好了心理医师,只要他照做,就有机会留下时,他动摇了。

只是,当他对菲珊说“我想带着你一起逃跑”时,金发的姑娘一脸的震惊。

她说“可你是授勋的战士,你不是还要回到战场吗?”

那一瞬间,比利的犹豫彻底斩断,令他回到正常人世界的一丝丝力量熄灭了,他知道,正常人的世界永远无法容纳自己,姑娘爱着的,是他的英雄光环。

一旦他离开战场,他就什么都不是。

是的,这很可悲,他不爱战场,不爱杀人,

可是,离开战场,他却什么都不是,

只有战场,才是他的归属地,

在那里,他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谁也逃不过命运的抉择

老班长曾经对比利说过,你这么冷静,哪怕你不喜欢当军人,但是你就适合在战场当军人,你属于这里,这些莽撞的B班战友也需要你。

老班长还说,你离开军队,回到美国,你是谁?你只是个不懂事的整天打架闹事的浑小子罢了,你想过普通人的工作,你回去能做什么?去快餐店打工吗?

在记者会后的用餐时间,一名服务员曾带着比利和他的战友偷偷溜进一个房间,三个人一起吸着毒,服务员问他们,听说当兵有美金参军入伍奖励,我想去当兵。

比利的战友大笑,美金?我怎么没听说有?

“人们口口声声都说尊重军人,但是到了要掏钱包的时候,人人都把自己钱包捂得很紧。哪有钱?”战友这样说。

但是在这里当兵,一辈子在餐馆打工,养不起老婆孩子,将来又能有什么前途呢,服务员说,也许,我最后还是会去当兵吧。

如果比利没有去当兵,他的命运,大概就和这名餐厅服务员一样,安全,但却永远看不到希望。

还记得那个要给比利他们投资拍电影的大佬吗?原本众人满怀信心地期待每个人能够得到十万美金的酬劳,但是大佬说,只给每个人5美金,没得商量。

还这样劝比利和他的队长:

有一点总比没有好,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比利和队长拒绝了,5美金买不来他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这位投资界大佬希望借由这部电影,激起全民踊跃参军的信心,认为这是有价值的事情。

而比利不这么看,让更多的年轻人和自己一样,去阿拉伯送死,回到国家,却饱受屈辱吗?

中场show时,比利和他的B班战友,一起站在舞台之上,一动也不能动。

而大明星碧昂丝只要站在舞台上唱唱歌扭扭屁股,就能赢得无数掌声和酬劳,烟花,以及尖叫。

人们喜欢大明星,远胜过所谓的授勋英雄战士。

(我很喜欢这个构图)

比利站在舞台上,空荡荡地看着四周腾空的烟火,这盛世,如此喧嚣,如此强大,

却与他无关。

他的内心一片荒凉,因为这里并没有他的立足之地,没有他的家。

所以最后,他们说,回去吧,回到安全的地方去,回伊拉克去。

伊拉克,那个时刻充斥着死亡的战争之地,对于他们而言,竟是“安全的地方”

人们口口声声说尊重军人,但是中场歌舞show结束后,工人们像驱赶垃圾一样赶他们;

在场地上扔橄榄球时,场地工人也对他们大声呵斥;

而最后在通道里,突然涌上来的一帮人更是差点将他们打残。

普通人真的尊重比利他们在战场上的牺牲吗?

比利曾经问队长,如果可以选择,能够留下而不用回到战场,你会留下吗?

队长怒了,你这问的什么废话,我们有的选择吗,有吗?

是的,他们没有选择,只有伊拉克,才是比利的归属之地。

即便回到美国,他也找不到一份有希望的工作,而普通人的世界,他早已无法融入。

但他的队友却需要他,他也无法离开自己的兄弟。

所以,这部名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电影,就连电影名字都大有寓意:这明明是一场橄榄球比赛的中场歌舞show,但片名却说这是战事,这场战争的场地,不在伊拉克,就发生在比利心里。

他曾犹豫过,要不要回国,而到最后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回到伊拉克战场,那是他的命运。

就像在电影最后,比利与队长的那番谈话,队长说,你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国家,想要做出点事业,就必须与过去的自己道别,别忘了,那一枪已经打出去了。

是的,那一枪已经开出去,没有回头路可走,唯有在这条路上,继续坚持下去。

这大概就是命运给我们的答案。

我猜,这大概也是李安与自己的对话。

作为一个华人导演,他独自闯荡好莱坞,用东方人的哲学,拍一部美国士兵的抗战,讲述美国社会在对待伊拉克战争这件事上的态度,

正如比利那样,或许,没有人理解李安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片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非拍不可。

哪怕很多人说李安老了,说这部片子又闷又臭,看不懂,但,李安把他要表达的,都在电影里说了。

无论是对于家庭、对于兄弟情、对于政治、战争,以及个人归属感,李安导演都延续他一贯的风格,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其实,他什么都说了,就看你能领悟到几分。

命运开出了那一枪,我们有的选择吗?

没有。

比利是。

李安导演是。

我们又何尝不是。

我们不是在伊拉克的战场上,是在自己人生的战场上,唯有不断向前,向前,至死方休。

致敬这部充满哲学意味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END-









































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
白癜风哪里能治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zd/12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