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接受心理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二

二、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

  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注意、感觉、感知、记忆、情感、想象、理解、意志等,在整个活动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但同成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音乐注意

  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5~7岁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是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是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件事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儿童的注意,才能使他们有效地学习,同时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

  (二)音乐感觉与知觉

  音乐感觉是最基础的一种音乐心理活动,是对音乐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对音乐整体形象的反映,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儿童音乐接受主要是以音乐感觉为主,感受与体验是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过分地追求对音乐的知觉反应是不实际的。

  (三)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音乐是听觉艺术,离开了音乐记忆也就失去了音乐。儿童的记忆力是很发达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应多采用形象的记忆方法,如通过音乐活动、表演,在兴趣中进行音乐记忆。儿童记得快,但忘得也快,因此,要注意经常保持复习,重复记忆才能巩固。

  (四)音乐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情感是儿童音乐接受的重要心理活动。儿童的情感正在发展时期,而且多是自然的流露,因此要保护儿童的这种纯真,不能用成人的情感标准去衡量他们,应让他们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五)音乐想象

  儿童的知识虽然还不丰富,但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想象力和知识并不是呈正比的,关键是养成想象的好习惯。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伟大的发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保护儿童的音乐想象,使他们感到通过音乐开展想象是一件有趣的事。

  (六)音乐理解

  音乐理解是一种复杂的音乐心理活动,是综合音乐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对音乐的理解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谈到他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正说明了这个问题:(1)在青年时期悦耳的音乐;(2)青春期优美而典雅、不深刻的音乐;(3)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因此,不要强求儿童对音乐要有多深刻的理解,只要他们有初步的理解就可以了,随着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也会逐步深刻。

  (七)意志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过程中,意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意志不是独立的,它同其他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儿童缺乏顽强的意志,遇到困难就会丧失信心和勇气。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一些任务、障碍,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八)音乐思维

  在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过程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儿童的音乐思维同他们的音乐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实践越多,音乐思维越活跃。比如,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感知音乐的同时就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对音乐情绪的感受,或欢快或优美,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受,随音乐产生的对音乐的想象,以及对音乐的初步理解都是通过音乐思维的活动完成的。与成人的音乐思维相比,儿童的音乐思维更多地表现为音乐直觉思维,随着音乐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音乐思维的能力也会提高。

  以上的种种音乐接受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时某个方面强些,有时某个方面弱些。由此看来,儿童的音乐接受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三、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一)音乐听力的发展

音乐听力是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力是最重要的。有些儿童唱歌唱不准,许多人认为是唱的原因,是五音不全,其实这是听觉的问题。生理学研究证明,12岁以前的儿童的音乐听力都是可以培养的,12岁以后就困难了。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听力的重要时期。舒特·戴森、加布国佐尔的研究伽。证明了试点(见下表)。

以上这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音乐听力的基础上,音乐听力越强,音乐能力就越强。

儿童音乐听觉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各种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1.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

音乐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培养儿童对这些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儿童最容易听辨的是音的长短、快慢和强弱,逐步过渡到音高和音色的听辨。儿童的音乐听党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可操之过急,必须经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才能实现。

2.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

对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首先表现在对音乐的情绪把握和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其中也渗透了音乐审美的发展。这种能力是在对音乐要素听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越强,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就越强。

第二是对音乐曲式结构的听辨。曲式是构成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曲式的听辨力,就如同找到了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使听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音响,顿时成了有层次、有条理、有章节的音乐了。

第三是音乐体裁的听辨力。音乐体裁的种类很多,如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舞曲、船歌、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准确地听群体裁特点,有助于对整体音乐形象的理解。

3.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内心音乐听觉也可称为内心听觉想象,是指在音响结束后,通过听觉想象仍能保留音乐的音响,或是在音响之前,通过识谱,把纸k的音符转化为实际的音响。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听觉经验,当欣赏完一段音乐之后,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久久地在耳边索绕,口中还能轻轻地哼唱。可是过不了多久,就记不住了,这就是内心音乐听觉的作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只有靠内心听觉的能力才能留住音乐,获得音乐的体验。

在儿童音乐听力的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不能使用纯概念式的方法,要以音乐的音响为基础,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音乐审美力的发展

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是随着音乐的感知与音乐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与音乐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儿童的音乐审美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审美理解四个阶段,其中主要是音乐审美感知。

1.儿童的音乐审美基本上是处于音乐审美感知阶段,从声音的感性材料中直接获得美的感受。例如,儿童只是凭直觉来判断音乐美不美,他觉得好听就是美,他觉得不好听就是不美,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原因。教材中,我们认为是优秀的歌曲,但他们就是不喜欢,这里除了音乐本身的问题之外,主要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还处于低级阶段,还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音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儿童音乐的感知力,对音乐的感知越深,所获得的美感才能越深。

一般来说,儿童最先感知的是音的长短和强弱,然后是快慢,对音色的分辨和音高概念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音乐的对比能力在音乐审美感知阶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到一段歌曲中乐句之间的对比,一首乐曲中乐段之间的对比;大到交响曲中乐章之间的对比。音乐是离不开对比的。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对比,就可以促进儿童审美力的发展。在儿童时期,音乐对比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是获得了初步的音乐对比能力,不能等同于成人。

2.音乐审美想象。由于儿童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阶段,因此,儿童的音乐审美想象主要是音乐再造想象。通过音乐形象性的表现,与生活中的事情产生联想。如听到吸呐模拟鸟的鸣叫,想象鸟的形象;听到奔马的节奏联想到马的形象等。对以表情性为主的音乐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儿童的音乐教育要以形象性的音乐为主,培养儿童再造想象的能力,适当地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音乐审美情感。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最容易获得的是欢快的情感。因此,他们喜欢动感的、欢快的音乐,而对较慢的,虽然是非常优美的音乐,也会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音乐审美情感的形成离不开对音乐的深入感知,离不开音乐思维的活动,而这两方面在儿童时期都不可能很深入。所以,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儿童欢快、雄壮、优美的审美情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

4.音乐审美理解。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融感知、想象、情感为一体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对音乐本质的领悟,与客体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儿童阶段学生不可能对音乐有很深刻的理解,但可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音乐审美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对音乐创造应有一个广义的认识,音乐创造不是简单的创造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zd/12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