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病人突感心慌、胸闷、胸痛,为此恐惧,担心心脏病发作,为此,医院急诊科,但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异常,医院症状就消失,有些可能在家服用一些速效救心丸后症状缓解。但因症状反复发作,患者对自身身体状况会越来越担心,导致“心脏病”发作日趋频繁。
张某今年50岁,患者父亲去世后,东奔西忙办理丧事操劳过度,睡眠少,吸烟多,某日突感心慌、胸闷、头晕、象醉酒一样,双腿发麻,当时测脉搏次/分,自服丹参滴丸(剂量不详)后稍好转,患者认为是心绞痛发作,担心发展成为心肌梗塞,急呼送宁波一院急诊,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多项化验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给予肌注安定后稍有好转,但回家后感神情恍惚。但次日病情再次发作,心慌加重,并“瘫倒”在地,医院,但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之后发作次数明显增加,一想到心脏就会发作,服用“心脏药物”也效果不佳。如此反复多次检查并住院,发展到不敢独自在家,不敢外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发病,整天担心会“心肌梗死”而不治身亡。医院心理科,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住院治疗近一个月症状缓解。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脏疾病症状如心慌、胸闷、胸痛为主,而没有相应的客观体征的一种疾病;完善的实验室检查也多无异常,或者实验室检查的异常不能解释患者的主观不适感觉。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发病常有一定心理生理刺激因素,如过度疲劳、失眠、烟酒过量、恐惧、紧张、遭受挫折等,起病急,常呈发作性,发作间歇期主要表现为对再次发作的紧张和恐惧,除了心脏不适症状外,还常伴有出汗、头晕、乏力、手抖、肢体麻木、尿频尿急、呼吸急促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因此有时也被医生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心脏营养药物往往效果不佳,不能阻止再次发作,甚至由于过于紧张、担心而发作增多。
心脏神经官能症多发于中老年人。这一时期,中老年人开始考虑人的生老病死,往往更多地关心自身身体健康,一有躯体不适,便会过分担心害怕,注意力加倍集中于不适部位,导致主观不适感觉加重;再者由于一些慢性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的发病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因此,症状可有重叠而难以区分,加重了中老年人的顾虑;第三,一些宣传过分夸大疾病的危害性及诊断标准,加之中老年人易于对这些宣传产生偏面的理解,容易产生自我暗示而使症状加重。当然,中老年人自身的性格特征也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建议中老年人一旦遇到心脏不适,医院进行一定的检查,如果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经过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一般都能得到临床治愈。
有疑问?进行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