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行为
嫌鼻梁不够大 一年整容3次
和其他女生一样,小颖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小时候,她就喜欢站在镜子前,凝视自己半天。她对自己最不满意的部位就是鼻子,总是念叨自己鼻梁不够大、不够挺。随着日渐长大,她心中对鼻梁的“芥蒂”一直没有消失。
去年,23岁的小颖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她终于下定决心去完成自己的心愿——整容。“小时候一直想整容,但没钱;现在有工作了,也挣了点钱,首先想做的就是去整容。”去年,小颖联系上一家整容机构,进行了人生中的首次整容。在反复强调自己的鼻梁“缺陷”后,整形医生按要求进行“修整”,花费了元。乍一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过了几个月,小颖站在镜子前,又开始觉得鼻梁还是有缺陷,越盯着看,越觉得变形了。这令她无法忍受,又去整容。就这样,小颖1年内整容3次,花费了上万元,却还是不满意。就在上个月,正当小颖准备第四次整容时,家人制止了她。父亲感觉女儿爱美过度,行为怪异,上个月初,将医院检查。
最后,医院医院特有的神经递质检测仪器结合病情追问,诊断出小颖患上的是“躯体化障碍”疾病(一种慢性而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
母亲早逝留阴影,幼时爱“顶鼻梁”在后来的深入治疗中,小颖终于“道”出了隐情:原来在她6岁时,亲生母亲就出了车祸不幸离世,隔了一年后父亲又再婚,而她和继母的关系并不好。童年的不幸经历使她心理产生变化,对母爱感到不满足,因此在脑海里经常重温母亲的形象,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
其中有一个细节小颖说永远都记得:她童年经常和母亲玩顶鼻子游戏,五六岁时的她总是用自己的“小鼻子”用力顶母亲的“大鼻子”。母亲会假装“认输”,被“顶翻”在床上,每当这时,她都非常开心。
在小颖记忆里,母亲就是大鼻子,且鼻梁很挺,这才让她有了幻想,希望拥有一模一样的鼻子。陈易建主任解释,小颖最难忘的是母亲的鼻子,并且想拥有这样的鼻子,即使母亲走了,她也从来没有忘记,所以当她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时,才有了整容的“疯狂”举动。
专家称:
小颖的这种“躯体化障碍”追根究底与精神心理问题密不可分,属于精神科疾病,是心理痛苦“变形”为躯体痛苦,是内心诉求无法满足、内在情感无法表达、心理压力无法释放的结果。由于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躯体化障碍发病率比国外高很多。
目前研究显示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精神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生物学因素。
1、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躯体形式障碍与创伤有密切关系。创伤特别是儿童期的创伤,对躯体化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创伤导致心理与身体分离,从而产生躯体化症状。受严重虐待的儿童及青少年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躯体形式障碍。
2、慢性压力可以引起自主神经活动增强。研究发现暴露在慢性压力环境中,如生活在战争环境中,与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相关。
3、文化价值因素也可能影响精神问题和躯体症状间的联系。在一个对基督徒及穆斯林教徒的调查发现,在躯体化症状的得分上,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表明文化社会背景能够影响精神痛苦的表达。
4、最近有证据表明生物因素与许多功能性症状相关。认为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氨基酸及神经递质可能起作用,研究发现躯体化综合症病人有免疫功能变化,单核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活动降低的症状,而这些都与大脑的活动机能不可分割。
躯体化障碍患者不存在器质性病变,治疗的方法是要让病人明白这种疾病是由于精神、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抗精神类药物配合心理治疗证明对疾病有效。
附:躯体化障碍的常见症状表现
1.疼痛症状为常见症状。部位不固定涉及广泛,可以遍及身体的所有部位,如四肢、胸腹、头颈等,疼痛一般不剧烈,情绪好时疼痛减轻或不痛。
2.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多表现腹胀、腹痛、便秘、腹泻、嗳气、恶心、呕吐等多种症状。
3.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尿频或排尿困难;生殖器不适感;性功能障碍(如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不调。阴道分泌物异常等。
4.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气短、提不上气、胸闷、心前区不适或心悸等。
5.部分患者表现为共济失调、肢体无力或瘫痪、咽部梗阻感或吞咽困难、失聪、失明、皮肤感觉缺失等假性神经系统症状。
点击“阅读原文”与医生在线对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