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孩子不肯上学了。”近日,一位女士愁容满面地说:“我家儿子今年刚上高一,上周六突然跟我说不想去学校了,问原因却什么也不跟我们说。孩子平时成绩中等,我们对他没什么要求,家里经济条件也说得过去,平时家务他也会做,但是没怎么让他做。在他初三那一年,因孩子爸爸身体不好,为了不影响他学习,下半学期就让他住校了。”
男孩穿着整齐,垂着头,双手互握,要求妈妈回避。他告诉医生,自己学习成绩在小学的时候还不错,初中还凑合,升入高中学习明显吃力了。大家都埋头学习,好朋友也没有在一起,感觉挺压抑的。有时上体育课,他看着学校南门,感觉学校像监狱一样,突然想翻墙逃出去。因此,他月考成绩下滑得厉害。初三时候,他的父亲身体不好,休养后换了工作,比之前辛苦很多。他觉得自己没好好学习挺浪费钱的,不如出去打工学个手艺或者是上个技校,不到5年就可以工作赚钱,给家庭减负。
心理咨询师倾听来访者的诉说后,明白来访者有自己的规划。其实,父母和孩子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循环:彼此都在尽力委屈自己,为对方减负;然而,自己的负担越来越重,也不见对方高兴。父母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当父母为了孩子无私付出,压抑自己的需要和情绪时,孩子也学到这样的应对方式去处理他遇到的事情。如果父母学着去照顾自己时,孩子也将转变,或者孩子如何改变带领父母去变化也是很好的选择。
此外,如果孩子因为生活环境改变而出现失眠、食欲差、情绪低落等症状,症状持续不超过六个月,考虑得了“适应障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情绪影响身体的结果。当来访者情绪能够以某种方式倾诉和宣泄时,症状就逐渐消失。当咨询师让来访者意识到情绪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去宣泄,意识到自己已经有足够力量,可以靠自己用其他更合适的方式去解决,孩子就会从容、更加自信,顺利适应环境。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