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有一点沉重,但贵在真实
上回写一篇文章,关于小木马如何面对比他强势的孩子的,文中顺便提到了木马爸爸以前遭遇过校园霸凌。
很多瓜友问我,
德国也有校园霸凌吗?
如果孩子以后遇到校园霸凌该怎么办呢?
亚洲小孩在学校会不会更容易被霸凌?
小木马才三岁,我还没有面对过这个问题,而且一个这么复杂的成长难题,我也不想随便给出“标准答案”,告诉你们该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育儿从来都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木马爸爸的少年故事,也许看看别人的故事,会对自己有所启发。木马爸爸十多岁之前,有一个非常平静幸福的童年。我婆婆平时非常喜欢用的一个形容词是“idyllisch”(田园诗般的)。从这个词,也能大约看出她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木马爸爸小时候,和父母和妹妹住在科隆郊外的一个小镇。一家五口住在自家的小洋房里,屋后有花园绿茵,秋千和沙坑。木马爸爸常常独自在花园里玩沙,在树丛里观察昆虫,冬天在外面打雪仗,夏天去森林里骑山地自行车。一切都很美好,木马爸爸至今仍然很喜爱亲近大自然,这和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但是,如今回头看看,他的童年生活也不是没有缺憾的。他被我婆婆保护在一个真空的纯真环境里,极少和其他同龄孩子相处。我婆婆是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任何一点小事都会让她忧虑和紧张。因此木马爸爸小时候,被充分地保护在婆婆的羽翼之下,仿佛他是一个易碎的瓷器。木马爸爸没有上过低龄的托儿所,而是到了4岁之后才开始偶尔去幼儿园,每次待几个小时。他不被允许单独和其他孩子一起出门玩耍,更不可能去别的孩子家过夜。他不被允许干其他孩子都会做的荒唐事。有些小孩如果举止行为大大咧咧,稍显粗鲁,我婆婆会让木马爸爸不要和这些孩子来往,因为我婆婆担心他会被影响,被带坏。如果有小孩子和木马爸爸发生了无伤大雅的推搡打闹,我婆婆会极度紧张,想要立刻让他转园或者干脆不上幼儿园了。因为我婆婆是全职妈妈,孩子们可以一直待在她身边,不上幼儿园也没关系。在木马爸爸十多岁之前,他的世界是纯净美好的,只有蓝天绿地,森林和小动物。正如我婆婆描述的那样:田园诗一般的。他不知道这世界上也会有灰色的一面,他也从不知道有些人也会有不讲道理的时候。和很多老一辈传统德国父母一样,我公公婆婆还是对孩子的行为礼仪极度严格苛刻的人。在木马爸爸只有两三岁时,他就被要求端坐在桌前吃饭,在餐馆说话声音要轻,盘子里的食物要礼貌地全部吃完,否则他就要一直坐在桌前不能下桌,直到他吃完为止。有一回,只有几岁的木马爸爸和父母去餐馆吃饭,在漫长的等餐过程中,还是小孩子的木马爸爸有点坐不住了,感到无聊,他用身体左右摇晃着儿童餐椅,轻轻地用脚踢着桌腿。这个行为惹恼了木马爷爷,觉得他的举止没有教养,令父母丢脸,于是说:如果你不能安静地坐着用餐,那我们就不配在外面吃饭。别吃了,我们现在就回家!这件事大约给木马爸爸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到今天都还记得。每次出门,木马爸爸都很紧张,头发有没有乱,衣服是否绝对平整,吃饭时左手要端正地放在桌边,切肉的姿势对不对,有没有用错刀叉,不可以发出声音。。。一直到今天,这些习惯都没有改变。严苛的行为礼仪固然带给他好的举止,但是也让他变得极度不自信。他在有外人在场的公共场合,无法放松,总担心自己的仪表行为有什么不妥。现在回头看看,某种程度上,他做为小孩子的天性被束缚在严苛的礼仪教养里,而这带给他的不自信,让他无法坦然地在公共场合与人相处。我后来常想,当他传递出不自信的气场,这也让他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对于木马爸爸来说,转折点发生在他十多岁时,他们全家搬家了。因为木马爷爷的工作,他们搬到了更靠近城市的地方,离开了原来“田园诗般的”小镇生活。突然,周围不再只有森林和小溪,而是变成了熙攘的城市和人群。木马爸爸也开始去新的学校上学,面对学校里的新同学。他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去认识和熟悉新的小伙伴。对于一个过去一直生活在“真空”环境里的小孩来说,城市里的生活简直太光怪陆离了。为什么有人会说粗话?为什么有的学生举止轻浮,旷课打架,酗酒抽烟?为什么移民裔的学生对他冷眼相看,莫名地敌视?为什么这个世界竟然这么险恶?跟我以前的世界一点也不一样?城市里的生活,对木马爸爸冲击很大。而与此同时,就像千遍一律的狗血剧里写的那样,我公公婆婆忙着面对中年人的各种生活难题,要操心新房子的进度,木马爷爷工作不顺利,家庭生活里各种鸡毛蒜皮。。。他们没有精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