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希望
你值得拥有美好
今天上午,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不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刘某国奸淫幼女案。经法院审理查明,刘某国不顾女孩的反抗,采用暴力手段猥亵并强奸女童,致其身体三处重伤二级,其中一处九级伤残、二处十级伤残。
法院认为,刘某国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和罪名成立。依法以强奸罪判处刘某国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今年8月9日,54岁的刘某国将一4岁女童带走一夜。次日,刘某国将女孩送回到家时,她全身多处是伤,裤子上血迹斑斑,趴在被窝里一动不动。经送医检查后确定女孩为下身严重撕裂,多个内脏器官严重感染。此事件引发舆论哗然。网友们除了表达对女孩的关心与同情之外,也纷纷发声表达对罪犯的愤恨以及加重刑罚的要求。
在此案例中,小女孩的家人在事发第医院及时进行检查、治疗,并保留了证据。
但其实,过往的许多案例中,由于罪犯哄骗或威胁受害者、孩子因为羞愧或恐惧心理不敢跟家长说明情况、家长忽视了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导致孩子在遭受性侵害后错过了及时检查保留证据的最佳时间。
类似这种的案件已经不是少数,这些经历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生的悲痛,即便那些罪犯已经被法律绳之以法,但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是很难修复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如何应对儿时的心理创伤。
01如何化解童年的心理创伤?本文的立足点并不在于一般性的困难事件,也不在于进行抗挫教育,而把落脚点定在年幼时期的心理创伤,则是因为那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无法控制的,当时我们年龄比较小,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事情却的确发生并影响了我们。
那该怎么办呢?
1、心理辅导与治疗
关于化解心理创伤,历来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主张不要再提起创伤事件,一种是主张要回忆创伤事件,越详细越好,然后才能接受并克服它。
第一种主张,则适用于那些心理创伤严重,但未对现在的生活造成影响,未出现强烈的反应的个体。
例如,小孩在校园受到老师的虐待,之后不再提起跟那个老师相关的所有事情。
第二种主张,则希望通过联想、梦、催眠等方式,进入到人的潜意识,挖掘背后的故事。就像是把被遮盖的尘埃打扫干净,这个过程是异常痛苦的,就像是把已经结痂的伤口给剥开。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把创伤事件隐藏和压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控制得了一时,控制不了一世,终有一天会爆发,尽早解决,效果比较好。
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就要采取心理治疗的措施了,例如系统脱敏法等。
、撰写治愈日记
写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够记录人的欢喜、忧愁,当情绪在文字中宣泄出来时,压力也就随之释放了。
这也是我自己常用的一种方式,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打开日记本或是打开电脑,写啊写,写到累为止,写到自己不想写。
3、阅读书籍
对化解心理创伤的书籍有很多,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最好是找与自己有相似经历或能与你产生共鸣的题材。
例如,我就比较喜欢张德芬和毕淑敏的书,她们讲的道理很简单,但对我十分有用。当然还会有其他的的作家,只要能够慰藉你心灵的好书,都可以读读。
4、玩游戏
游戏本来就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长大后,遇到心理问题时,也是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的。
这里的游戏,即包括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游戏,也包括通过利用高科技设备所使用的游戏,包括手机和电脑,当然,鼓励大家玩游戏并不是倡导网游,而是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
0又该如何面对呢?1、承认早期经历有重要影响
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早期经历有着直接和紧密的关系。
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包括强制性神经症、适应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学习问题等,都有一部分人的问题与早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早期经历极大地影响着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即人类大脑的实际结构是由早期经历而不仅仅是由遗传决定的。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一个在充满鼓励和赞赏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当然要比在充满否定和批评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更有自信,而且更懂得欣赏和宽容他人。
、在现实中尽量避免回忆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
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最后的话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通过梦境或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在偶然情形下,如果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就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
但庆幸的是,我们的意识和经验决不容许这些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它们只能零碎地、不完整地表现出来。
当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去坦然回忆或面对曾经令人痛苦或恐惧的童年往事。
因为只有首先接受,你才可能找到造成你痛苦或恐惧的根源,解开心结。
最后,希望孩子的余生能快乐的成长,不要让这个坏人打扰你的生活,你比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美好。
-END-文字/原创图片/coluohub,可商用我在这里
等着你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