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

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767.html

马上就要考试啦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变态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四大重点:一精神病性问题;二神经症性问题;三泛化;四压力。

精神障碍(disordernotdesease)症状:①幻觉;②妄想;③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④并非由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不敢见人,无法上班上学,严重的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不接电话,持续指半年以上。抑郁不是精神病性的;⑤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木僵,丧失主动性,摆什么姿势就什么姿势;⑥紧张症性行为:单调反复持续地重复某个动作。神经病特指神经症,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存在着持久而尖锐的心理冲突,如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躁狂不是神经症,而是心境障碍。

心理咨询师不做精神病的诊断,只进行鉴别,可以针对精神病患者开展工作,但只是辅助性的。心理咨询师不能把帮助求助者消除负性情绪作为咨询目标,因为有些负性情绪是必须的。咨询师只能咨询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帮助求助者发现自我不足,自我成长。

一、变态心理学概述

人的心理行动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或精神障碍患者),他们的心理活动也不完全是异常的。(因此也不能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偏离常态的)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4标准、三原则)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人①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生理的);保障人正常地反映、②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心理的);保障人正常地进行③人际交往,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社会的)。(自已总结为生存发展、认识世界、肩负责任)。异常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三、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标准化的区分(4标准;要和3原则区分开)

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心理异常是疾病症状,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缺点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内省经验标准:包括病人的内省经验、观察者的内省经验。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2、心理学的区分(3原则)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都要有同一性,即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这是我们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精神科临床上判断精神障碍或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两个指标,一是有无“自知力”。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二是现实检验能力,指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是判断主客观是否统一的前提。

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各种心理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反映客观世界的高度准确和有效。倒错包括情绪倒错、意向倒错(意向指是否愿意做某种事情,倒错指需要与行为的背离)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容易改变的。没有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四、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知、情、意障碍)

了解和掌握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精神科医生是为了诊断和治疗,心理咨询师是为了鉴别和转诊,避免把精神障碍当作一般心理问题来处理。心理咨询师可以对需要进行系统治疗的患者进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条件是: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咨询的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速记:心理异常症状按照知、情、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认知障碍又分为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障碍。)

五、常见精神障碍(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性)

(一)、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患病期(发作期)基本丧失自知力。

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单一或一整套(系统化倾向)相关妄想,持久甚至终身存在。病程发展缓慢,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如教授睡前调床脚位置。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2周内急性起病;精神性症状为主;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心理创伤);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

(二)、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发作、持续性心境障碍)

心理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以明显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为主。

躁狂发作:主要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抑郁发作:主要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双相障碍: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持续性心理障碍: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可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可持续多年,甚至生命大部分时间。

(三)、神经症

1、定义: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而深感痛苦并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2、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程度不一)、持久性、防碍心理或社会功能(相对良好)、没有器质性病变;

3、常形:与现实处境有直接联系,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双有)

4、变形:与现实处境没有关系,鸡毛蒜皮,没有明显道德色彩。(双无)

5、分析:心理冲突的常形是大家都有的经验,那些没有痛苦的心理冲突,只能算是心理生理障碍,而不是神经症。但是一旦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差、内脏功能障碍,那么原来不明显的心理冲突尖锐化,发生变形,则变成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6、评定方法:病程(3个月-1年为中程,2分)、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助别人的帮助才能摆脱,中度,2分)、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害或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效率下降,不得不减轻、改变或只能部分工作,2分)如果总分大于或等于6,神经症的诊断可以成立。

(四)、应激相关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

2、创伤后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之后,数周或数月内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症状包括: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闯入性闪回;创伤性经验选择性遗忘;麻木感和情绪迟钝;植物神经过度兴奋,过度警觉、失眠;

3、适应障碍:在重大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是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这句话书上没找到啊)

(五)、人格障碍

1、定义:指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因遗传或后天环境等因素造成。

2、类别:偏执性、冲动性、依赖性、焦虑性、表演性、强迫性、分裂样、反社会性(调整了顺序,这样更好记)

3、表现:焦虑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是一贯感到紧张、不安全、提心吊胆、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习惯性地夸大潜在危险,回避某些活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过分严格要求与完美无缺。

(六)、心理生理障碍

1、定义: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2、类别:

进食障碍(神经性压食、贪食、呕吐);

睡眠障碍(失眠、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异常,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七)、癔症(歇斯底里)

1、定义: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

2、分类:

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

转换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特点是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zd/191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