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调皮捣蛋或者成绩不够优秀的孩子,才会“厌学”,“逃学”,不做作业,我之前的文章也有写过“优等生为何不想上学“类似的文章,尤其是这半年,遇到越来越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其中有许多,就是“学霸”级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羡慕的对象,但是,这些都孩子们都有一个这样的性格特征:完美主义。
有一个爸爸非常头痛,好端端的儿子怎么就不上学了,他从小到大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成绩非常优秀,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也是老师眼中的“模范标兵”,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总是说肚子痛,头痛,再也不肯上学,爸爸以为孩子迷上了手机,迷上了电脑游戏,于是把家里的网线、有线电视什么都拔掉了,谁知孩子依然不愿意回学校,说要一辈子在家里学习,不上大学也没有关系,不工作也可以。“这样感觉好自在。”孩子跟我说,“我觉得非常放松。”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积极好学的孩子突然改变,让他放弃了对未来所有的期盼,选择逃避呢?
其实在大人的眼里,这原因根本不算什么事情。他说,自己曾经有一次被老师拉到办公室里面批评,其实班主任比较严格,每个孩子都有过和班主任类似的“聊天”,他那天确实作业完成的有点马虎,稍稍改正过来就好了,但是没有想到,回家之后,父母也轮番教育,觉得不能松懈,需要更加的努力,并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尔尔。
“作业很多,还要复习,还要准备预习老师新的课程。”他舔了舔舌头,“我每天晚上要做作业到十点,然后父母就会要求我睡觉,说太晚睡对身体不好,我只能假装上床,等到爸爸妈妈都睡着了我才能起来复习功课。”
“那你复习完功课几点了?第二天上课有精神吗?”我问,这个初一只有一米四的孩子无辜的坐在椅子上,精神有点涣散。
“没有,但是其实我一直都在坚持,想要听课,有次没忍住在班主任的课堂上面睡着了,又被她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他有点委屈,显然,他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都那么努力了,为何还要被老师批评,都那么勤奋了,成绩为何还不能够变的更优秀。
我建议他:“其实做完作业就好了,早点上床休息,第二天才有精神听课啊。”
他睁大眼睛看着我:“那怎么行,不复习不预习怎么能学好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我觉得时间不够用啊!成绩不够好的话那就不是好学生了!我爸妈会非常失望的!”
在孩子看来,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工薪阶层,起早摸黑,从小就帮他报了很多的兴趣班:围棋、奥数、英语、小主持人……希望他能够有出息,主宰自己的命运,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直是他努力扮演的角色,他不允许自己有出错的时候。父母对他严加管教,“你要当一个好学生,要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爸妈经常说。
对于别的孩子,可能早就听习惯了,只当是耳边风,或者懂得适应自己,融会变通。刚好遇到了较真的他,偏执的他,完美主义的他。
他从小到大,努力的做好“好学生”的角色,争取最好的成绩,非常听话,认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完美,比如新课程就要预习,英语文章一定要能背出来,否则宁可不做,就像现在,上学被老师批评了,感觉学习力不从心了,干脆不上学了。
现在对他而言,学习不是一个有趣的事情,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努力学习不过就是为了继续扮演“好学生”的角色讨好父母,当他发现他很难再维持这个角色的时候,他突然失去了意义感,他不知道上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从而失去了面对的能力。
遇到了问题不懂的思考,不懂的怎么解决,失去行为的动力和意义感,这是这个孩子遇到的一个核心的问题,这类孩子通常背后都有着什么事情都过于紧张,什么事情都安排好的父母!对孩子非常细致,无微不至,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做好了,准备好了,最终让孩子失去了面对困境,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这个小来访者,他只想做好学生,取得好成绩,却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做好学生,如何才能取得好成绩,他的未来的规划里面,并没有自己的梦想,也没有自己的期许和期待,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严格”的教育方式去画框框,最终耗尽了自己。这一类的孩子,自尊心强,又容易焦虑,其实最重要的是正面鼓励,而不是一味的要求,批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思考的不是孩子的前途,或者孩子的学习,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实际情况、能力的优缺点进行选择,不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像不同的果树也需要不同的肥料,不同的花朵也需要不同的栽种方式,最终才能开出花朵结出硕果。
教育之前,应该了解我们的孩子。
图片/网络
文字/心理科黄圆媛
二楼心理科预约-
专家简介
傅晓蓉,内科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十多年,医院、三院进修神经科、心理科,擅长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心身疾病和脑血管意外(中风)、偏头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等心理疾病的诊治,并对家庭、婚姻、亲子、青春期叛逆等问题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陆惠仪,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广东药科大学内科学(临床心理与疾病)研究方向,曾在广东医院、医院、医院科研及学习。擅长双相情感障碍(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以及老年精神障碍的诊治,并对个体/团体心理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已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参与书籍《豁达治疗》、《癌症的整合医学心理防治》的编写。
黄圆媛,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09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擅长情感咨询、抑郁、焦虑、强迫症的心理康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学习以及亲子教育问题、婚姻家庭以及情感危机、人际关系关系处置、职场解压、中老年心理健康咨询。
李静,精神心理科医师,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从事精神疾病诊治工作,擅长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酒精等活性物质依赖、失眠、强迫、焦虑等问题的诊断以及药物治疗,注重治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