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之语,爱传千里——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聋哑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实地调研
●项目介绍
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聋哑人群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现有聋哑儿童数量约万,可见聋哑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很多聋哑儿童可能会因跟不上时代变化而出现被社会“抛弃”的现象,因此,我们实践队在寒假期间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展开调查,主要以当地一所特殊学校的13名聋哑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家长、街坊邻居、校长、老师的多方面调查,力图研究当地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w公卫02vlog
●前期准备
我们实践队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预先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包括3份访谈问卷、2份自填式问卷,针对校方、老师以及部分家长主要进行线下上门访谈的方式,对所有家长、街坊邻居主要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在调研前期,我们和指导老师讨论并修改部分调查问卷,以便更有效地获取数据。我们预先联系特殊学校校长和老师,以便和聋哑儿童以及家长取得联系。另外我们提前准备了相应礼品,和校长、老师约好具体访谈时间,并按照调研的具体时间安排和工作内容进行小组内分工。
●实践过程
在1月19日到1月27日期间,我们线下实践小组分别进行了居民采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主任采访和聋哑班主任采访,并且访谈了两位聋哑儿童家长,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了解了聋哑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学校和家庭对聋哑儿童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社会人士大都很关心聋哑儿童,但是会打手语的人很少,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除了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以外,还有家庭状况、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限制。
●访谈回顾
访谈对象:聋哑班班主任
最初和孩子们接触时有沟通问题,相处时间长后发现他们与其他孩子只是说话方式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其他区别。孩子在校期间,老师从早到晚全程陪护,期间老师观察学生性格和生活方式,并帮助学生做出相应的矫正。后期个别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专门的心理老师会为他们做心理疏导。经过学校教育之后,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具有基本能读能写的能力,并且可以进行基本的社交活动,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心理问题减少,道德培养效果显著。但是学生的安全压力仍然比普通学校大,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访谈照片
访谈对象:特教学校教学主任
对于不同的聋哑儿童采取个性化教育,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对于聋生,采用《聋校课程改革适应方案》组织教学。因为学生的特殊性,每一个学生都采取个别化教育,也会与其他学校的专家老师进行一些交流互动,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一套教育方案,这也就是特殊教育事业的辛苦之处。此外,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会更加频繁,通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