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译自
NursingStudies的一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护士主导的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对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性功能、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体翻译如下:
摘要:
背景:
性功能障碍是宫颈癌及其治疗中常见的长期并发症。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内对改善性功能的干预研究很少。
目的:
评价以护士为主导的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对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性功能、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
方法:
医院以方便抽样的方式,将早期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在妇科门诊随访的患者纳入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护士主导的积极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定性功能、抑郁和主观幸福感。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性功能有明显改善。此外,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干预组抑郁和幸福感改善的人数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性功能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性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结论:
干预组在性功能、抑郁和主观幸福感方面有明显改善。提示对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应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积极心理干预。
关于该主题我们所知道的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癌症患者的性功能和心理健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幸存者的预后。
关于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性功能干预的研究较少。
这篇文章补充了什么
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护士主导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团队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在性功能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改善。
性功能影响抑郁(负相关)和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对于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应考虑以护士为主导的、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团队干预。
1.引言
宫颈癌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见癌症,也是女性癌症中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57万例,占女性癌症发病率的6.6%。近年来,宫颈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随着有效筛查方法和治疗方法的进步,宫颈癌的预后明显好于以往,5年生存率为70%。因此,年轻患者在治疗完成后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但同时也面临数年与治疗相关的潜在副作用,特别是性功能障碍。多项研究证实了手术和放射治疗对性行为的长期影响。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阴道缩短和无弹性,阴道润滑性减少,性唤醒减少,以及性交困难,淋巴水肿,阴道狭窄,瘘管等,而且这些症状会持续多年。据估计,接受治疗的幸存者中有50%患有长期的性功能障碍,63%的人患有抑郁症。
然而,很少有研究探索护士主导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多学科的团队干预。护士主导的积极心理干预理念源于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感理论框架。幸福感理论框架由五个独立的要素组成:积极情绪(P)、参与(E)、关系(R)、意义(M)和成就(A)。五个要素的第一个字母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词perma,所以这个幸福理论框架被称为PERMA模型。
目前,PERMA模型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而将该模型应用于医学研究的报道较少。一项研究表明,PERMA模型在积极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改善了艾滋病住院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然而,该模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尚不清楚。PERMA模型在干预中的应用可以对患者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有特定疾病和遭受心理创伤的患者。由于疾病的性质,宫颈癌患者通常比其他癌症患者有更严重的性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也是导致他们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在治疗中应用PERMA模型,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心理和生理指导。
2.方法
2.1
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为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对接受过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的效果。
2.2
参与者
参与者是通过方便抽样招募的。这项研究是在中医院进行的。年11月至年6月,招募了因早期宫颈癌而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并在妇科门诊进行随访的名患者。
2.3
常规护理组(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宫颈癌知识、药物、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心理、性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2.4
干预组
干预组的参与者除了常规护理外,还接受了为期4周的基于PERMA模型的多学科团队干预计划。
2.5
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幸福指数量表。
3.结果
①
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临床分期、治疗和术后时间、恢复性行为的时间、性行为频率或其他一般信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②
干预前,两组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③
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幸福感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干预组抑郁和幸福感改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④
结果显示,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呈负相关;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得分与幸福感指数量表呈正相关。
4.讨论
4.1
宫颈癌术后患者恢复性生活延迟,性生活频率低,没有意识到积极讨论性问题的重要性。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恢复性行为,并且恢复性行为后的性行为频率低于治疗前。大多数患者没有主动就性相关问题咨询护士或医生,很少有患者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性知识,并与配偶或伴侣讨论术后的性问题。因此,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应该提高对性问题的认识,与性有关的问题应该被例行公事地解决。我们应该积极为患者提供关于性健康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包括入院、手术、出院和随访等各个阶段。此外,改变患者对性行为的负面看法将使他们能够及早恢复性行为,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2
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干预组的FSFI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性健康指导相结合的量身定制干预模式可以提高宫颈癌幸存者的性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患者的性心理方面,性心理干预将帮助患者及其配偶适应和控制性功能障碍。建议护士对患者及其配偶的性心理和性问题进行评估,引导他们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良反应,实现和谐的性生活,增进夫妻关系,维护幸福婚姻,共同抗击疾病。
4.3
干预措施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干预组抑郁和幸福感改善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以缓解宫颈癌幸存者的抑郁情绪,改善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因此,护士应加强对癌症患者的心理评估,分析患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
4.4
性功能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患者的性功能与抑郁呈负相关,而性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这一发现表明,迫切需要治疗性干预,为患者提供适当和准确的信息,以改善他们的性生活质量,从而减少抑郁。因此,护士应提高对性健康的认知,积极探索性健康指导方案,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措施,提高其性生活质量,改善其主观幸福感,降低抑郁水平。
4.5
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鉴于样本量较小,应谨慎考虑本研究中的干预效果。建议使用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其次,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性功能改变和心理改善通常是慢慢改变的,但随访时间相当短。未来可以进行研究,以确定是否需要持续的支持才能保持积极的效果。第三,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有限,因为只有一个研究背景。最后,所有参与者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下,患者的伴侣不包括在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分析这种干预措施对不同年龄的患者及其伴侣的有效性。
。
5.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性关系体验差,对其生活质量有负面影响。我们发现护士主导的积极心理干预(基于PERMA模型的多学科团队干预)在改善性功能和主观幸福感、减少抑郁方面是有效的。这一模型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针对夫妇的同步干预方案。我们建议护士在性健康方面接受专业培训。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