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失范”:他们患上了抑郁综合征
NO1、刘老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退休生活会如此“度日如年”。自己没有什么爱好,下了班就看看电视,然后休息,第二天上班,如此循环……,退休后,他发现整天除了看电视就无事可干,但一整天看下来,只感到头昏眼花,腰酸背疼,连腿都抬不起来。刘老伯真不知道该如何打发这大段的时间,每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就这样,退休前身体素质很好的一个人,退休后身体反而日渐衰弱,并且他的脾气也变得古怪起来,总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吵架,大发雷霆。NO2、付大爷是车间技术员,还曾被单位返聘过一段时间,习惯了忙碌的日子,退休后的他发现“无事可干”的日子很难熬。人不但精神不好,身体也每况愈下,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原来身板硬、腿脚灵的付大爷就变得老态龙钟,走路时总想弯着腰。原来紧张有序的生活没有了,车间里同事之间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单调的吃饭、休息、看电视。老张经常一边哀叹自己老得不中用了,医院买回来的一堆药发呆,似乎哪一种药都治不了他的心病。心理医生点评:生活中像刘老伯、付大爷这样的老年人很多,他们退休后失去了生活重心,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建立新的生活重心,以适应新的生活,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角色失范”。处在“角色失范”的状态,人会觉得很茫然,没有方向感,就好像一条决堤的河,在漫无方向的流淌中逐渐消逝。这种抑郁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是突然失去上班的紧张,生活模式改变,心理上不适应,使退休生活失去规律性,产生失落、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缺乏处理家庭和个人生活的能力,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安排。如果家庭照顾不周或者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会加重这种心理障碍。此外,退休后体力和脑力活动减少,社交活动减少,生活单调,容易产生心理老化的感受,并加速生理衰老进程;老伴身体不好或去世、家庭纠纷多、生活不安定等,会加重心理障碍。二、疑病心理:“没病找病”也是病
NO1、56岁的王女士自幼体质较差。她以前曾经得过并不严重的胃病,两年前,一位与她关系很好的朋友因患胃癌不幸病故,使王女士产生了恐慌和怀疑,她总是担心自己的胃病会恶化转为胃癌,精神上常常感到不安和紧张。不久前,她觉得自己的食欲不振、胃部有明显的烧灼感,就更确定自己得了胃癌。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被诊断为“胃窦炎”。从医院回来后,刘女士仍疑虑重重。她医院,要求做彻底检查自己的病。尽管每次医生都告诉她不是胃癌,但仍改变不了她的疑虑。她不是怀疑是医生误诊,就是担心医疗器械没有检查出她的“病”,整天生活在“胃癌”的阴影下,无法过正常的生活。NO2、性格内向的赵老伯,退休后仍然延续以往的生活习惯,不与外人交往,也不看电视。渐渐地他感到双腿无力,自认为患了重病,从此疑虑重重,萎靡不振。医院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仍坚持要求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为了证明自己患有重病,赵老伯坚持一年不回家,甚至不下楼。如果医生跟他说,“你还那样,没有什么变化”,赵老伯就认为是充分理解他;若是动员他下床活动或回家看看,赵老伯马上就会出现站立不稳或一站起来就跌倒的情况,让医生哭笑不得。心理医生:上述表现是老年人典型的“疑病心理”,是老人抑郁症的一种心理表现。“疑病心理”常常伴随着“病房焦虑症”和“死亡恐惧症”。前者是指生病中的老人常有的一些反常心理和行为,如内疚自责或者消极悲观,无端怀疑家人的善意和医生的诊断,甚至拒绝治疗,有绝望和厌世的表现。后者指的是对人类正常的生老病死现象没有正确的认识,身边的老朋友去世了,他们会“兔死狐悲”地产生末日来临的恐慌。中老年人怀疑自己患有的疾病主要集中在三类:第一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较常见的症状有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对血压的担忧等;第二类是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吞咽困难、反酸、口腔异味、腹部胀气和腹痛等;第三类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对排尿功能的担忧比较多见。但必须强调,疑病症患者有时可能会伴发真正的躯体疾病症状。如果患者有新的症状出现,应彻底检查,以防延误。总之,当社会缺乏有效手段帮助老年人追上社会发展时,老年人与现代社会的距离被无情拉大。这直接导致许多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进入“自闭状态”。这种状态表面上看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安静的世界,实际上也阻挡了新信息、新知识对老年人的带动作用,使老年人停滞不前,与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老年人一般都有疾病缠身,他们常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