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常见的心理适应阶段

白癜风起因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46.html

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常见的心理适应阶段作者:王显豪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年第27期

一、前言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而形成的团体。智障儿童的“残疾”会通过心理、精神、经济、社会各方面影响到家庭,如因孩子的障碍给父母心理的打击,家庭生活不稳定等。智障儿童家长的心理适应不仅仅是家庭中个别人出现的问题,也决定着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成功与否,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是家长具备的良好心理状态。

二、家长常见心理适应阶段

1.逃避(denial):父母会感到无法面对现实,大部分父母会自我否认儿童障碍程度,并表现出失望,缺乏生活动力;甚至因承受不了巨大压力、为了逃避责任,选择离异。这种方式,并不会对孩子带来任何正面影响,反而会妨碍儿童在最佳时期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

逃避是父母第一次接触到智障儿童时自然发生的初期心理状态,克服这种消极情绪决定着以后家长的心理调节能力。

2.指责(projectingblame):父母会将孩子残疾结果归咎他人身上,通常处于极度痛苦中的父母,会把矛头指向医生。例如:往往将孩子残疾结果归咎于妇产科的医生;一些父母还指责孩子出生后医生没及时的采取治疗,或者医生在适当治疗中导致的失败。

3.恐惧(fear):此阶段父母经常问这几个问题:“这个残疾(智力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选择二胎,他们也会智力有问题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当我们没时间照顾孩子时,谁来照顾?”“我身边的朋友和亲戚会怎么想?”“我们要照顾孩子一辈子吗?”

4.罪恶感(guilt):父母会因孩子的残疾状况指责自己。从一开始对医生或专家的指责,到将孩子残疾的责任怪罪到自身。相关研究表明,对经历过罪恶感的父母,再得到专业的心理援助的效果会更好。

5.悲伤(griefandmourning):当父母得知孩子诊断结果时,悲伤情绪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若不及时调整,这种情绪会带来更大痛苦;导致父母积极自我形象也随之丧失,甚至想要自杀。

6.畏怯(withdrawal):此阶段父母会要求长时间的独处,认为独处可以调整自我情绪,认为可以忘记或避免社会外界造成的舆论痛苦,导致家长的社会交往大大减少,亲朋好友逐渐疏远;并造成夫妻间感情产生矛盾,严重走向极端。其次,这也是为了摆脱对孩子残疾事实盲目的自我蒙蔽。这时,不要盲目地期待社会支持会带来心理上的稳定,而应该尝试通过自我调整而释放消极情绪。

7.拒绝(rejection):当父母带着消极情绪反映出抗拒心理时,这即是心理学中反动形成。父母会对专家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如果父母坦率地表达出无法接受孩子,将可能会受到指责。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表现会根据父母的态度变化而变化,父母消极的态度会使孩子出现各种怪异行为。

其次,由于一些父母对特殊教育相关教育方法了解很少,往往对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有时会对孩子设定目标过高,当未达到设定目标,会加大父母因失落而产生消极、抗拒心理。

另一种则是教育安置方式的拒绝。我国内陆目前对于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有:特殊学校、普通学校设立的特殊班、随班就读。其中随班就读和特殊学校是我国主要安置方式,适当的安置可以满足孩子教育需求。据相关规定,孩子会被妥善的就近安置,尽管学校各方面条件不适宜。因智障儿童父母的种种消极心理,会纠结于该不该送孩子去学校就读?究竟是特殊学校好还是普通学校好点?如果父母心理状态不稳定,儿童将被影响作为一名公民应享受的教育权利、文化等。因此,对于儿童在社会中教育安置的问题,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残疾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听取专家建议再作出的谨慎决定并反复斟酌。

8.调查病因(searchingforacause):当父母某种程度上准备接纳孩子时,则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zd/199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