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期,对于所有重回职场的妈妈都是一个大困扰。
孩子一般6个月会首次进入分离焦虑期,一般也就是妈妈重新回去工作的时候。另外,3岁入园和6岁入学也是孩子容易发生分离焦虑症的时期。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亲密抚养人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具体表现为:嚎啕大哭,且哭闹频繁,不愿独处,不时呼唤妈妈的出现。每一个和妈妈分开的孩子都会出现分离焦虑,事实上,有时候妈妈自己比宝宝还要焦虑,但是如果处理不当、长期发展,则有可能演化为“分离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还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我在一一六个月大的时候回到了工作中,狠狠的体验了一把分离焦虑期的滋味。每次回到家,等待我的就是宝宝又委屈又兴奋的表情,刻不容缓的要抱抱,抱以后不能走开不然就尖叫,看的人心疼死。还有随之而来的作息紊乱,吃奶紊乱,情绪紊乱……睡眠尤其紊乱,从睡整夜的天使宝宝直接一下堕落成可以夜醒十几次的小恶魔宝宝………
一段时间之后,我被一一的夜醒问题折磨的身心俱疲,白天没精神情绪差就算了,晚上也再没时间写文章了……于是,我和老公制定了整治计划,下决心和夜醒战斗到底,恢复一一的睡眠质量。
分离焦虑要妥善处理既然是由分离焦虑导致的夜醒,那么首先亟待解决的就是分离焦虑期的问题。
分离焦虑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同时,你也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缓解。
提前适应,循序渐进。妈妈回去上班的前一周,可以每天把宝宝交给别人带两三个小时,并且循序渐进的增加离开时间。这样可以给宝宝以心理准备,不然突然离开一整天,大人都不适应何况孩子。
躲猫猫游戏,让宝宝理解客体的永久存在性。6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记忆能力和整体的理解能力,当你躲在沙发后面伸出一只手的时候,她知道沙发后面有一个人而不是只有一只手。可以利用这一点跟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让她明白,妈妈即使不在视线内,也会一直在别的某个地方,不会消失。
提高陪伴质量,充分利用下班时间。这个不用多说,时间不够,质量补上,多陪玩,多拥抱,多互动,尤其睡觉之前妈妈在身边的温馨时刻非常重要,足够的安全感是解决分离焦虑的根本。
分离之前不要偷偷走掉,正式告别。大一点的宝宝,分离的时候会哭闹和反抗,于是很多妈妈选择偷偷溜掉。这只能让情况更糟,不可预知的分离更加重了不安全感,暗示宝宝,看不见妈妈的时候妈妈就会走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郑重认真的向宝宝道别,大一点的孩子,告诉她妈妈要上班努力工作了,并且告知回家的大概时间。小宝宝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她什么都听不懂,妈妈的情绪宝宝能非常深刻的感知。
固定夜间入睡时间白天妈妈不在,不管是老人还是保姆都很难做到按照EASY的循环去规律宝宝的作息。(关于easy模式,请参看文章《家有睡觉困难户?看国外婴儿睡眠专家怎么说!》。)职场妈妈最晚8点钟也已经回家了,所以从晚上的时间着手调整宝宝混乱的生物钟是可行之举。给宝宝规定一个大概的入睡时间,6个月龄的宝宝,7到9点之间都是可以的。我们家是7点冲凉,8点左右开始哄睡。
这里注意,不管宝宝是不是看起来还很精神没有睡意,到了规定的入睡时间,就要开始入睡程序,引导宝宝形成自己的生物钟。入睡程序旨在告诉宝宝,天黑了,没有人会再陪她玩,大家都是时候睡觉了,宝宝也应该睡觉了。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规律的作息,作息规律了,才能有高质量的睡眠。
入睡程序每家情况不同,因人而异。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家的模式。
7点左右,冲凉,做抚触,涂润肤霜,这一套动作下来半个小时左右。之后可以稍微玩一会,但是注意不要把宝宝弄兴奋,可以唱一些节奏轻柔的歌曲,聊一聊天,读一读绘本。我们家有一盏灯光很昏暗的星星灯,到了晚上入睡时间,我们会把大灯关掉,打开星星灯抱着一一在旁边看,慢慢的她也知道,星星灯亮了,就是睡觉时候到了,会整个人安静下来。
8点左右,或者是发现宝宝有困意的时候,开空调设置好温度,穿上睡袋。睡袋是我们家入睡模式很重要的一环,晚上睡觉,必穿睡袋,一是防踢被子,二是形成穿睡袋就是要睡觉了的联想。之后,把宝宝放到小床上,安抚物要到位,我们家用的是奶嘴和安抚毯,奶嘴用来缓解她困倦时的吮吸需求,安抚毯她一般会双手抓着玩来玩去。这里提一句,从出生开始就可以培养宝宝和替代安抚物的感情,这对以后将会有莫大的帮助。我两个月的时候给一一买了小羊安抚毯,她当时还太会抓握,我就把安抚毯放在床的角落,时不时拿来逗一逗她,后来慢慢地一一对安抚毯产生了熟悉感和依赖感,就发展成了替代安抚物。
当然,你的宝宝在一套入睡程序之后,马上能就此善罢甘休乖乖睡去的可能性,很小。
入睡程序是形式,睡眠训练才是根本。
睡眠训练重来一遍不偷懒睡眠训练重来一遍!你在跟我搞笑吗?来一遍就够我受的了!
对此我是拒绝的。上班之后,睡眠训练被我抛之脑后,回到家就觉得对女儿很亏欠,想满足她的一切需求,尤其是吮吸需求。吃奶对于宝宝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还是一种心理需求,通过吮吸和妈妈获得情感的交流和安全感。为了弥补上班期间这种需求的缺失,加上为了追奶,于是我毅然决然放纵自己掉进了同床奶睡的大坑。
自己挖的坑自己埋,在一一第n次晚上频繁夜醒一定要咗几口才肯睡之后,我崩溃了……一个晚上可以醒十几次,实在太累人了……
所以说,睡眠训练不能偷懒,奶睡依然是大忌,否则只能自食其果……
好在6个月大的宝宝无缘由的哭泣已经明显减少,也开始能独自在小床上玩一段时间,所以这个时候睡眠训练要轻松得多。还是如之前所说,调整作息是睡眠训练的第一环节,职场妈妈白天不在家的时间要交待好代养人,起码要做到吃奶时间稳定,每隔3个小时或者4个小时吃一次。妈妈回家后,也要继续遵循宝宝的吃奶作息,这个月龄时妈妈应该已经能判断出来饥饿的哭声,如果哭闹不是因为饿,就不要拿喂奶来安抚宝宝,吃的混乱睡得一定混乱。
还是尽量让宝宝睡小床。我和一一同睡大床了半个月,的确又亲密又方便,但是一一的睡眠质量也就是从睡大床开始急速下降的。因为大床过于空旷,而且没有依靠物,6个月的宝宝已经会翻滚了,常常会把自己翻醒。事实上,即使是在小床上睡觉我也会把杯子叠成条装放在一一身旁,以此限制她的活动空间,防止她把自己翻醒。大床上一起睡觉,妈妈就在旁边,宝宝半梦半醒之间碰到妈妈就容易产生吮吸需求,所以一个睡眠周期结束之后非常容易醒来吃奶,小床上睡觉则可以割断这种心理暗示。
当然,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后台很多妈妈反应,宝宝大了已经完全不习惯睡小床,大床睡得好好的一睡小床就醒,那么这个问题也可以变通执行。
关于睡眠训练的文章,之前写过很多,大家可以在文章目录里找到。总结起来就是,找准入睡窗口期,家长减少安抚,允许宝宝适当哭泣。在之前介绍的所有睡眠训练的方法中,我用的最多的还是延迟满足法,这也是相对来说宝宝哭的比较少的办法,适合心软的妈妈,后妈指数比较高的可以尝试抱起放下法。哭泣免疫法我没有试过,也不建议,所以没有发言权。
一一爸爸独创,感觉疲劳催眠法实践证明,爸爸对宝宝的哭声比妈妈免疫。听到宝宝哭的声嘶力竭妈妈们心疼不已,但是爸爸们可能并无太大感觉。而且宝宝对爸爸的依赖感没有那么强,也知道爸爸不会像妈妈一样无条件宠着自己,因此睡眠训练由爸爸来操作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上班期间,把睡眠训练的任务交了一部分给一一爸爸,没想到从前对科学育儿一窍不通的爸爸居然摸索出了一套独创的感觉疲劳催眠法,可喜可贺。
所谓感觉疲劳,就是不断地重复一个声音或者是一个动作,在吸引宝宝注意的过程中让她慢慢产生困意。
其实非常简单,抱着宝宝不停的说两个字:睡吧。声音要轻,声调要平,让宝宝产生听觉疲劳慢慢进入困倦的状态,睡着的前一秒放入小床轻拍;还有就是把宝宝放小床上,用手阻隔住宝宝和自己的视线,然后慢慢反复翻转,这个时候她可能会抓你的手,没关系,保持翻转的速度和频率,以此让宝宝产生视觉疲劳。
这个方法对于6个月左右的宝宝才适用,太小视觉和听觉尚未发育完全,太大已经能爬以后无法集中注意力。
经过一个星期的夜醒整顿,一一现在基本上已经能保证每晚夜醒次以内,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算是略有成效。
当然,随之而来的马上就是更加崩溃的长牙期……所以在此我帮每位妈妈仰天长啸一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END
回复关键词看近期精选文章相关阅读(直接点击查看):
让宝宝睡一夜整觉,你也可以做到
乱扭乱动大哭大闹不睡觉,肠绞痛你中招了吗?
宝宝好不容易睡眠变好了,突然又开始难哄难搞频繁夜醒?
家有睡觉困难户?看国外婴儿睡眠专家怎么说!
五个月就让宝宝分房间睡觉,我是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