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质性研究结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作者: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

原文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对21名流动儿童深度访谈的结果发现:受访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较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呈现三种类型:U型、J型、水平线型;长期习得的外显行为、内隐观念、人文环境、学习成绩是几个较难适应的维度。在对三种适应过程进行比较后,提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理论,认为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全面、更清晰地描述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首次提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结果的推广性还略显不足,需通过后续研究进行弥补。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城市适应发展阶段/质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徙历来有之,这是人们憧憬幸福、追求梦想的本能选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选择远离土地涌入城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人口流动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农民工人口流动由家庭个体成员的单身外出逐步过渡到以夫妻为核心的举家迁徙,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了一种新趋势——家庭化流动。家庭化流动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1],仅以北京市为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最新测算结果表明:从年到年,北京市流动儿童从15.5万增长到了50.4万,增加了2.25倍,而且近占现有成年流动人口21.2%的成年未婚人口将可能导致流动儿童的进一步增长①。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已成为城市中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

流动儿童群体存在着在城市永久居住的可能性。新一届政府将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对直接关乎民生的农民工问题予以充分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zl/15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