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ple-treatmentsmeta-analysis
双相障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概要双相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如自信心膨胀、情绪升高或易激惹的心境体验)以及至少一次的抑郁发作;双相障碍分为几种形式(如,双相I、II型和环性心境障碍),按照严重性划分为躁狂/轻度躁狂和抑郁/心境恶劣。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2%。社会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家庭环境、认知风格和社会支持)对于首次发病、病情的发展以及在疾病的整体表现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Zaretsky,Rizvi,Parikh,)。尽管双相障碍患者通常能够完成教育并开始职业生涯,但躁狂或抑郁的交替发作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社交,日常生活与工作受影响)。
双相障碍通常也会对个体社交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只有30%的个体在首次病情发作一年后恢复到他们之前的社会和职业功能水平(SzentagotaiDavid,)。除了较高的复发率和损害社会功能,双相障碍还与高自杀率相关。鉴于这种疾病的严重性,相关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心境稳定剂似乎对于防止病情复发没什么效果;70-85%的患者在5年内病情再次复发;30-50%的患者根本无法坚持药物疗法或在服药期间一直体验到明显的残余症状(SzentagotaiDavid,)。尽管只使用心理治疗无法成功治愈这种疾病,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疗法结合心境稳定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其复发率,提高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个体的整体活动功能和主观幸福感。专业文献中最经常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心理治疗对防止躁狂/抑郁反复发作的治疗效果。在几项针对预防病情复发的荟萃分析研究中显示,心理治疗结合药物对治疗成人的双相障碍有效(Scott,Colom,Vieta,;Lam等.,;SzentagotaiDavid,)。除了心理教育(PE),学者们还研究了治疗双相障碍的其他几种心理治疗类型,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家庭取向治疗(FFT)和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IPSRT)(Zaretsky等,)。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某种心理疗法优于另一种心理疗法,因为采取什么样的心理治疗要根据患者病情个人化制定(Lam,Burbeck,Wright,Pilling,)。
疗效研究Scott等人()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8项治疗双相I型和II型障碍的随机控制实验(比较不同心理疗法(如CBT、IPSRT、FFT和PE)结合药物治疗与单独使用标准的精神科治疗效果的差异比较)。在该项荟萃分析研究中有名被试接受治疗,名被试作为控制组;结果发现,联合药物治疗的心理治疗可显著减少病情复发率(OR=0.53;即复发率减半),也就是意味着复发率降低了40%。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那些保持一年多正常情绪状态以及病情复发次数少于12次的个体对于联合治疗(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的反应性最好。为了更全面地解释这项发现,Lam等人()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来直接调查先前的病情复发是否会减轻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效果;研究数据来自其他九项研究,其中名被试接受治疗,名被试接受控制组实验处理(平均年龄为35~45岁)。与Scott等人的结果相反,不论之前的躁狂/抑郁复发次数有多少,他们没有发现先前病情的反复的频率会减轻治疗效果;这显示了心理治疗结合药物对治疗双相障碍是有效的。
在认知行为疗法(作为辅助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一项荟萃分析中,Szentagotai和David()采用了10项随机控制实验的数据(被试共人)。在预防病情复发上,CBT相比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但在其他方面CBT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如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减少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功能。在几项系统性的文献综述中发现,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疗法有助于患者坚持治疗、减少患者心理上的疾病负担(包括降低自杀率)(VietaColom,;Zaretsky等,)。例如,在Szentagotai和David()的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药物依从性(即坚持药物治疗)有显著影响--考虑到双相障碍患者放弃药物治疗概率较大,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双相障碍中的抑郁症状是主要的治疗对象,有证据显示:双相障碍中的抑郁症状不同于单向抑郁症状;双相障碍患者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体验到抑郁症状或亚抑郁症状(Scott等,)。在一项系统性的文献综述中,Zaretsky等人()检测了8项随机控制实验得出以下结论:与传统治疗方式(TAU)相比,为双相障碍患者制定的CBT疗法显示出了与单相抑郁症状(使用CBT疗法)相同的症状改善率。同样地,在Szentagotai和David()的荟萃分析研究中--包括10项研究(被试人,n=)数据--发现在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认知行为治疗都可有效减少临床抑郁症状。这些研究发现提供了及其重要的临床信息,如双相抑郁症状很难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因为抗抑郁药(SSRIs)可以引起躁狂发作;因此抗抑郁药不是理想的治疗双相抑郁症状的方法(VietaColom,)。
针对双相障碍,大多数的研究被试的年龄都在35~45岁之间。有一些初步迹象表明,药物结合心理治疗也可帮助解决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障碍,虽然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在一项初步研究中,Pavuluri等人()采用了34位诊断患有双相障碍的儿童作为被试(平均年龄为11.33岁),评估了儿童-家庭取向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型。该模型治疗时程为12个治疗小节,改编自FFT疗法,FFT疗法考虑到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并向父母提供了直接的帮助以解决在父母应对孩子双相障碍时产生的负性情绪。在治疗结束后,儿童的整体功能和多动症症状、攻击性、躁狂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状以及睡眠障碍都有显著改善。
在本研究之后,又继续研究了儿童-家庭取向的认知行为治疗CFFCBT联合药物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长期效果(5-17岁;被试为25个男孩、10个女孩),West等人()发现,在首次治疗3年后,83%的被试表现积极,没有体验或只是轻微体验到量表上的症状(即整体精神障碍、多动症、躁狂、抑郁、攻击性、精神病性症状)。儿童和青少年服用心境稳定剂的平均时间只有4个月,这对高易感性人群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Feeny等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了12小节的认知行为CBT治疗(针对青少年的双相障碍),得到了积极的结果。青少年及其父母共同报告了躁狂和抑郁症状显著减少,被试也报告抑郁症状显著减轻。因此,虽然这类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心理干预会显著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障碍症状。
有初步证据表明,尽管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在初期费用可能会稍高,但很快就会发现症状改善程度可以抵消多出来的费用成本。在Szentagotai和David()进行的荟萃分析中,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费用成本与单独使用药物治疗的费用无显著差异(即加入心理治疗并不会显著增加治疗费用)。此外在一项文献综述中,Miklowitz和Scott()得出以下结论:荟萃分析一致表明,药物治疗加入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治疗结束后1-2年内双相障碍的复发次数;这减少了住院和额外看医生的次数,以及维持日常生活工作能力,这会显著减少因病致残和额外的治疗花费。
总的来说,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可有效减少双相障碍复发次数、缓解抑郁症状、提高人际和日常功能(从治疗收益的角度,联合心理治疗不增添额外成本负担)。有证据表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可以产生上述治疗效果;大多数研究人员以及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linical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