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超个展“第三域TheThirdField”于今年年初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的第十一回,策展人是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授俞可。
《打边炉》围绕这个展览,与张海超进行了一次对话。张海超在采访中表示,艺术家需要借助技术,但科技艺术的源头并非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产物,随着科技艺术的发展,它是否像其它的艺术媒介一样,有独立的美学表达?它也许就像一个“外来物种”,接下来,我们可能需要去试着适应它和接受它。
下面是我们的对话,依照惯例,本文在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
张海超
年生于重庆,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后留学法国,年硕士毕业于法国贝桑松高等美术学院。目前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担任艺术与科技教研室主任,工作并生活于重庆。其创作聚焦网络数字图像,以新媒体技术(算法图像、数据可视化、VR、AR,软硬件实时交互等)为主要媒介展开研究。
*科技把人类推向了一个临界点ARTDBL:在广东美术馆的个展中,你用“空间峡口”来描述作品中出现的那些处于真实和虚拟之间的部分,可以进一步谈谈这个概念吗?张海超:切换思考路径的方法,转换视角去思考既定的认知,去面对虚拟,面对日常,所以我才会提出“空间峡口”这样的概念。技术爆炸的时代,科技极大地改造了我们的生活,是否也把人类推向了一个临界点,换个角度思考生命,重新去思考处于科技之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人”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存在。“空间峡口”的大前提是面对人,当手机对人的意义不再仅限于传播的工具,而是和人融为一体的时候,是否也拓宽了我们的生命状态,无须再受限于身体的躯壳,虚拟网络也是我们做为“人”的一部分。ARTDBL:在不断迭代的技术当中,“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张海超:技术只是一种媒介跟手段,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就算计算机再强大,它也无法生产情感和欲望。我感觉现在许多科幻电影都在阐释这种技术之下,毫无由头的恐慌,但有没有可能技术只是阐释了我们某些欲望,以至于它看起来特别可怕;会不会在我们对技术失控的认知中,将其定义为了技术的原罪,但技术不过是一个纯理性的逻辑的过程,技术反馈回来的是对人性状态的解释,最后始终是关于人的。《VR数控游戏,GameofVRNumericalControl》(作者:张海超,李琨),沉浸式互动装置,年技术构建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
ARTDBL:当前的新媒体艺术展,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不仅观众看不懂,连一些艺术工作者也有理解障碍,新媒体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会建立和塑造起了一个技术权力阶层,因为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或者受制于资本。张海超:我觉得这里的问题是,科技不局限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中,艺术家为了拓宽自己的表现媒介、拓展其空间表达的可能性,还是有需要地借助技术;另一面,科技艺术并不只是来源于艺术的,它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产物。科技艺术类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有一些是当代艺术家和其他技术团队合作,另一些则是有科技知识背景的视觉艺术家,而技术可以有其独立的商业市场和资金来源,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