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宝妈和包爸提到了她家2个月的娃出现了睡觉惊跳反应,具体状况是:
“宝宝刚进入睡眠状态,小腿忽然抽了一下,间隔十几秒后,又抖了第二下,这个小家伙就以这样的频率和节奏抖了半个小时左右。”
看着孩子“抖腿”半小时,这位宝妈一夜没睡,一直想着娃是不是患上脑瘫?癫痫?
作为儿科医生的包妈也经常被问到一些关于婴儿睡觉惊跳问题,其中还有不少误解,所以包爸决定把它们整理起来,给大家一个参考:
惊跳反射是属于新生儿期的暂时性反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出现四肢、身体的无意识抖动。
刚出生的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较高、受刺激容易引起兴奋,所以在受到一点声音刺激后也会出现四肢抽动的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婴儿无法像成年一样判断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所以才“一惊一乍”的,这是婴儿的自我保护反应,属于正常现象。
随着婴儿大脑不断发育,身体内部各个系统会逐渐完善,婴儿会开始判断周围环境,四肢惊跳现象会减弱。
要是婴儿出生4个月后仍频繁出现严重的惊跳反应,排除掉宝宝受冷的情况后,家医院检查神经系统,看看宝宝是否存在脑发育迟缓或脑损伤的可能。
1.婴儿睡觉惊跳反射严重是脑瘫吗?
因为患有脑瘫的新生儿初期症状里就有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所以很多家长一看到宝宝容易受惊、四肢抖动、睡觉不踏实时,就担心宝宝患了脑瘫。事实上,脑瘫还有其他更为严重的症状,如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力障碍等,因此仅凭睡眠抖动很难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脑瘫。
正常情况下,宝宝惊跳现象会在宝宝出生后的3-4个月消失。
2.可以给宝宝吃安神药、珍珠粉吗?
看孩子惊跳过度,一些长辈可能就会建议爸妈给孩子吃点珍珠粉、安神药等物。但安神药物对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比如“小儿惊风散”主要成分是朱砂,有汞中毒的危险。
珍珠粉其实是碳酸钙粉末,宝宝若因为缺钙而夜惊,服用珍珠粉后血钙含量会上升,能改善夜惊症状,可是珍珠粉对宝宝副作用大,一则是珍珠粉含钙量很高,补钙过量会致宝宝骨质过早钙化,影响以后身高;二则是珍珠粉是粉状不溶于水的物质,影响宝宝的消化系统功能;三则是市场上的珍珠粉纯度不高,更有商家以次充好,生产含有铅的珍珠粉,对小宝宝健康影响太大了。
3.婴儿出现惊跳反应一定是缺钙吗?
(1)宝宝缺乏安全感。宝宝刚刚从子宫中出来后还没有完全适应,缺乏安全感,家长可以考虑给宝宝使用包裹式的婴儿睡袋,还原母体子宫中的感觉。这样不仅能增加宝宝睡眠中的安全感,还能防止宝宝受凉。
(2)宝宝憋尿。小宝宝很容易尿床,当宝宝睡觉时候想尿尿也会引起惊跳反应,当小宝宝的屁屁湿了以后,宝宝会哭闹得更厉害。所以宝宝睡前不宜喝太多奶(吃太饱会使宝宝体内热量增加,影响睡眠),最好睡前能排一次尿,然后换上舒适柔软、吸湿性好的纸尿裤。
(3)宝宝太兴奋。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睡前过于兴奋的话会导致宝宝无法在睡眠环境中安静下来,宝宝睡前半小时,宝爸宝妈要注意小宝宝的状态,可以试着给小宝宝讲一个温馨的小故事。
(4)睡眠环境不舒适。宝宝进入深度睡眠之前会有一个浅睡眠的状态,这期间要是遇有声音、光亮、震动以及改变宝宝的体位都会使新生儿有惊跳的现象出现。所以宝爸宝妈要给小宝宝塑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5)宝宝缺微量元素。血钙的降低会引起大脑的兴奋,如果宝宝有出现多汗,夜间哭闹或者睡眠不踏实,易惊,长牙比较慢,枕秃等表现就高度怀疑宝宝缺钙了。
要是觉得宝宝缺钙的话,宝爸宝妈需要及时为宝宝补充钙和维生素D,但在给宝宝补钙时,要选择易于宝宝消化的钙质,否则易引发结石和便秘。
4.婴儿睡眠出现惊跳反应,家长需要干预吗?
有时家长看到宝宝受到突然的刺激,出现惊跳反应,就以为宝宝要醒了,急忙安抚小宝宝,但这时候动作过大,反而会惊醒小宝宝。
如果是新生儿,家长对惊跳反应不用太紧张,那是小宝宝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
但如果小宝贝在新生儿期不出现这些反射,或在出生后3-4个月反射仍不消失,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干预的指标。
①超过4个月还有:可能神经病变;
②超过6个月还有:肯定有神经病变;
③上肢不对称反应:半身轻瘫、臂神经丛损伤、锁骨或肱骨骨折;
④下肢反应消失:脊髓下段损伤与先天性髋关节脱臼3-4个月消失。
惊跳反射虽然是本能性的动作,但是严重的话,一定要及时的治疗,否则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
1.了解惊跳反射
(1)婴儿睡觉不踏实:婴儿总是爱哼哼唧唧的使劲,同时皱着眉头面部表情很难受,身子也在扭动使劲,哭闹等不想睡觉或者睡觉容易醒等临床症状。
(2)睡觉时突然抽搐一下:睡觉时突然抽搐一下,医学上叫间歇性神经颠动,成人大都有,这是自然的现象。但如果经常发生,而且很剧烈的话,那可能是血钙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亢进而痉挛抽搐。
2.避免刺激超负荷
胎儿基本上是在安静环境中长大成熟的,所以一来到这个明亮喧闹的世界,是很不适应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给他们塑造一个相对安静少刺激的环境,避免噪声、强光等刺激。
3.培养适应能力
虽说刺激不要超负荷,但为了小宝宝尽快适应环境,婴儿还是需要适度的刺激。
不需要强调无声环境,要在轻柔的自然声音刺激下,训练宝宝的听力和正常的听觉反射;要在充足的自然光线刺激下,训练他的视力和视觉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避险防御反射在内,因此家长要做的不是消灭反射,而是要培训它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是说要由其高级中枢来抑制或调控低级中枢盲目地发号施令,这就会消除那些过度的惊跳反射。
4.充足的按摩和抚触
婴儿出生后如果每天都能被按摩,有助于原始反射的激发和抑制。
一岁以前的婴儿可以做抚触,触摸和抚摸练习能促使宝宝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类似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一岁后的孩子还应加入触觉训练(包括触觉、热觉、压觉训练和感知重量训练等)。触觉练习可以让孩子在“触摸”中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可以提高辨别各种渐趋相似却略有不同的触觉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孩子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
5.适度包裹
包被包裹松紧要适度,太松或太紧都会令宝宝感到不舒服,包被外面也不要用布带紧束捆绑。捆绑过紧不利于宝宝四肢自由活动,影响生长发育。
6.放松运动
运动能有助于婴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6个月前的婴儿每天应不少于30分钟的被动操,同时尽可能多俯趴。
7.内耳前庭刺激
内耳的构造非常复杂,包括听觉神经和前庭神经末梢。刺激内耳神经末梢产生的感觉信息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耳的前庭器官具有调节身体平衡的能力,刺激宝宝的内耳前庭主要是通过运动进行。
家长可以做拍手游戏、平躺滚动、前滚翻、摇晃、上下颠动和摆动等。但动作一定要适度,活动不当可能导致宝宝不舒服,严重的还有可能损伤宝宝的大脑发育。应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每日进行多次练习。
8.五个月后惊跳过于频繁,必须就医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早带宝宝去看医生,确定宝宝惊跳的原因。家长记得拍下宝宝抖动时的完整视频,以供临床医生做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