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失眠人群越来越多,有一部分睡眠感缺失的人群明明睡着了,却说“失眠”,这是怎么回事?该如何走出失眠?医院心理专家黄国胜的这篇文章,也许会让你对失眠有了新的认识。
睡眠感缺失,困扰很多“失眠”者
“我晚上9点上床,一直睡不着,到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经常彻夜失眠,白天整个人晕乎乎、头痛没精神,医院跑,治不好。”
“我每晚入睡都在12点之后了,发觉老伴都在打呼噜,明明睡得香,怎么就说失眠了。”
这是失眠门诊里,一对50岁夫妻的对话。妻子觉得自己失眠,但丈夫却听到她的呼噜声,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位妻子的情况属于睡眠感缺失,她觉得自己的睡眠质量一塌糊涂,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检查数据显示她“睡得挺好”。
睡眠感缺失的病人在失眠病人中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往往“夸大”失眠的时间,失眠一小时却认为是两小时,失眠四小时就以为是八小时了,这不就是彻夜不眠吗?要知道,一个人如果连续五天不睡觉就会死掉。病人既然还能来看病,那就不可能是连续彻夜不眠,而是睡着了,自己却不知道。
如何让病人知道自己实际上睡着了,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做动态脑电图或睡眠监测,根据病人夜间的脑电波变化判断他睡着了没有、睡得深不深、睡多久。第二种方法是给病人布置家庭作业,夜间每隔五分钟看一次手表,记下时间。如果一次不落,说明整夜没睡。如果落了一次,说明睡了五分钟。如果落了十次,说明睡了五十分钟。在“铁的事实”面前,病人改变观念,“承认”自己睡着了,从而对于失眠的恐惧心理会大大减少。
同时这些病人不仅夸大失眠的时间,还夸大失眠的危害。他们普遍认为睡眠时间不到八小时就是失眠,会严重影响身体,所以越害怕,越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其实,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睡十个小时还嫌不够,有的人睡三个小时就够了,这种差异与年龄、性别、性格、心态都有关系。
走出失眠,深究心理因素
失眠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很好排除,只需向家人了解,如果全家人都被吵得睡不着觉,可以断定是环境引起的,如果只有病人一个人睡不着觉,那就跟环境无关。生理因素,指的是躯体疾病,皮肤病、心脏病、肺病、术后等,因为痛、痒、心慌、胸闷而睡眠困难,可以寻求专科医生治疗。但失眠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大部分的睡眠障碍与心理因素有关,很多病人不愿意承认。
45岁的张先生失眠已有十余年,现已对安眠药产生依赖。我问他失眠十年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工作是否顺利?他说没有特别的事发生,他在基层干了十五年,头五年过得轻松自在,结婚、有了孩子;第二个五年,“开始懂事”、努力工作,很有成就感,也不觉辛苦;第三个五年,当上干部,压力一下子变大,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整天焦头烂额,睡眠慢慢不好了。最后,他撑不下去了,三年前调到机关工作,工作很轻松,但失眠一直没好。
张先生的失眠显然与十年前当基层干部时的精神压力有关。可是,后来他调到机关,工作轻松了,为什么还失眠?他说,不适应机关工作,很多事情看不惯,没有成就感,消极怠工,所以看起来轻松,其实内心忐忑。于是,我安排张先生接受了6次心理咨询,比如认知干预、引导规划人生等,慢慢地走出了失眠。
现代人由于生活学习压力大,失眠人群也越来越多。很多心理障碍、心理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譬如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分裂症。所以,对失眠病人必须做全面的心理评估。如果失眠是心理障碍引起的,应该先治疗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治好了,失眠自然也就好了。心理障碍如果不重,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如果比较严重,必须采用药物治疗。很多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都有帮助睡眠的作用,一举两得,比安眠药更持久。
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之外,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睡眠,譬如运动、听轻音乐、冥想等。
专家简介
黄国胜
医院温州市妇幼保健院
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心理学硕士,温州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擅长精神分析,自创人格面具技术,已出版专著《佛教与心理治疗》《超越心理障碍》《心灵之约——一个心理医生的手记》《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
失眠门诊:每周三上午(娄桥院区)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