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基层组织治理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一支特别有战斗力的社区基层队伍。在今年武汉的新冠肺炎变情防控工作中我们看到,相对于物理防变。心理防变的难度较大,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培训才有可能掌握技能。因此及时对基层人员进行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不仅是培植居民心理健康科普的火种,更是让基层人员成为心理健康促进的示范者,以便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下,成为社会心理服务及社区心理健康促进的先锋队。正因如此,年12月9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方案(试行)》恰逢其时。方案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原则和方法、培训大纲及主要内容、培训考核方式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笔者将就文件进行详细的解读,供各位基层同道参考。培训对象方案涉及的培训对象主要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负责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基层人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相关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学校、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基层工作人员。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医生是重点,此外、住院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窗口服务人员、医务社工、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也需要接受培训。笔者年4月份参与了一个包含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治疗人员的公益项目,该项目通过为一社区培训2名心理治疗师,教授全科医生团队一般心理服务的知识与方法,与深入到社区的心理专业人员一起,共同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与专业心理疏导服务,整个项目惠及7个社区的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相关部门基层工作人员从社区管理角度看,社区机构工作人员、社工人员、心理机构人员也应该纳入于此培训中来。笔者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其实也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一个标准化方案。街道和社区相关人员共同接受培训,达成社会心理服务的共识,可便于以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协同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基层工作人员这类基层工作人员是本单位心理健康促进的责任人,培训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是协助与配合心理专业人员开展本单位社会心理服务的必须。做好单位的心理管理不仅能有效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更能促进单位的人力资本建设,从而激发单位的生产潜能,实现单位两个效益的提升。培训内容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培训大纲和主要内容。采用“8+X”模块化设计,要求所有受训人员参加包括基础知识、科普宣教、问题识别、人际沟通与干预、生活压力与应激管理、精神康复管理、重点人群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8个基本模块的培训。同时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选择风险评估与转诊等特定的附加模块进行培训。基础知识包括与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基本概念包括: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心理保健的原则和方法、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和原则、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精神心理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精神卫生法》《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年修订版)》《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健康中国行动(-年》《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心理治疗规范(年版)》《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意见》等相关内容要求。科普宣教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技能,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有演讲和撰写科普文章这两大能力。基层工作人员有掌握这两大技能的独特优势。基层工作人员接触广大居民或单位员工,身边经历很多工作与生活故事,也能更加深入地掌握心理问题的案例,心理健康促进的科普素材特别丰富,只要稍加留意与总结,就是非常好的科普宣教资源。基层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和单位员工深度接触,有着天然的熟悉感与相互认知,做科普宣教更容易被接受。另外,基层工作人员的言传身教与行为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科普宣教行为。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科普宣教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了社会心理服务的一般知识与技能之后,更能起到超越心理工作者做科普与宣教的效果。问题识别身体疾病患者都有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大多具备有自知力,能够自行求医。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当事人,有相当部分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缺乏自知力,还有部分由于严重的病耻感而不愿意自主求医特别是精神心理障碍发生后还可能产生自残或暴力行为,威胁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与生命。因此,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心理问题的识别的一般技能掌握就显得特别重要。人际沟通与干预主要涉及的是组织行为学及人际关系学的知识与技术。因为人际沟通产生的家庭矛盾、社区矛盾及单位矛盾严重威胁居民或单位职工的心理健康,而有效的人际沟通与干预是化解这些矛盾的主要手段。人际沟通是一种角色间的相互效应,因此基层工作人员做好自身角色训练,学习角色技术,钻研人际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人际关系的干预能力。生活压力与应激管理基层工作人员学习生活压力与应激管理,首先要着眼于调整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做到良好的工作适应与生活适应,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抗压能力。其次是要为帮助所服务对象提供有力的一般心理支持,帮助服务对象化解压力、消除应激源或者减轻应激源对于服务对象的负面影响。三类人群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精神康复管理、重点服务人群、特殊人群服务。基层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不仅仅关乎他们自己,更关乎社区或单位的和谐与稳定。社区精神康复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培训主要介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如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的意义、类型;精神康复服务的对象、原则和主要方法;精神康复人群家属的协作;康复人群的社会化等。重点服务人群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留守、流动、困境)、孕产妇、老年人(失独、无赡养、伤残)、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的心理特征、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特殊人群服务主要针对基层无业人员、流浪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常见心理问题,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X模块方案中列出了“风险评估与转诊培训”模块,主要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群体。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患者自杀、冲动和暴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紧急处理的基本技巧,转诊指征、途径和方法等。这其实也可以让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相关部门基层工作人员、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基层工作人员接受培训。在X模块中,也可以增加社区社工和医务社工培训模块。在基层工作中,社工知识技能与心理知识技能是做好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只掌握社工专业或只掌握心理专业都做不好社会心理服务。培训原则和方法培训方案指出了实效性原则、分类培训原则和培训方式灵活性。实效性原则该培训不是一般的知识与能培训,而是结合各自的问题展开有重点与针对性的培训,既要满足培训的系统性,又要满足培训的接地气,因而在方法上就无法做到标准和统一。根据互联网的实际情况,网上可以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理论培训,而线下的实战训练则需要以街道或居委会、企事业单位来逐一组织。另外,培训需要在培训前展开问题调研,结合实际问题设计实践训练的内容与进度安排。分类培训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内容的基层人员,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块,提高对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落实分类培训原则,则培训班需要按人群分类至少有医疗机构人员培训班、街道、居(村)委会基层人员培训班、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基层人员培训班。培训方式灵活性培训方案要求采取案例示范、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计论等形式,增加学员的参与度,提高培训质量。落实此项原则,仅仅依靠心理专家线上培训可能难以做到,有必要吸纳广大基层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参与教学,做线下辅导老师,协助线上理论教学的老师,形成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培训考核方式方案明确,在培训结束后要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针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建议、既往实践案例分析、培训心得等。可对完成受训学时和问卷调查的学员给予培训学时证明。笔者以为,此方案设计的培训,一定是以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学员大多会以自费参加学习。而自费参加的学习,学员一般都较为自觉,培训考核可以不必苛求。然而,既往免费的培训,学员多非自觉参加,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因而规范的培训管理和严格的培训考核就是必须的。为避免培训的形式化,切实让培训落到实处,可引入继续教育的学分制度或者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岗位能力证书制度,委托相应部门或社会组织进行培训结束前的岗位能力认证。合格者发给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岗位能力证书。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方案未给出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出乎意料。这也说明要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的难度是巨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虽然是卫健部门牵头,但现实中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形成了卫生健康部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民政部的社工服务、心理行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政法部门牵头的社会维稳服务方向。如何协调与整合四大部门的资源,形成统一的社会心理服务培训模式,的确需要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最为简洁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健康中国推进委员会为牵头的组织机构,以省市两级精神卫生中心为培训指导机构,以区县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各具有培训能力的心理专业培训社会组织购买培训服务及社会心理服务岗位能力认证管理服务。而且要通过培训机构来联结社会工作机构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成为培训的实训基地,让培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培训上,而是注意培训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另外,也可以鼓励社会组织以市场模式开展此类培训,对到市场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并取得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岗位能力证书的基层工作人员采取报销或补贴的方法,促进基层工作人员多渠道获得社会心理服务培训证明。毕竟,除了完成培训目标外,这样的培训也会带来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及心理健康需求的提高,保障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提升心理抗压能力,通过他们先行一步,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的满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