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的ldquo阿司匹林rdq

岁的“阿司匹林”

数千年前,人类就发现柳树具有退烧和止痛的作用,《乌尔王国石板书》和《埃伯斯纸草书》最早将柳作为药物载入史册,从此柳树进入了人类的“原始药典”。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首次合成乙酰水杨酸,这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商品名,其化学成分是乙酰水杨酸),用于退热、止疼。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算的话,阿司匹林已经岁了!

阿司匹林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血液中血小板的职责是止血。如果我们的皮肤破一个小口,会有出血,可是过了一会儿,出血会自然停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血管破口处赶来了很多血小板,血小板们手挽手、肩并肩的粘连在一起,并且激活血液内的凝血活酶活性,促进纤维网的形成,网住大量的红细胞,进而形成小血凝块,把血管的破口堵住。

但是,血小板止血的同时有可能会帮倒忙,甚至坏大事!当人体的动脉血管内膜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如果斑块不稳定,并破裂,血小板们也会蜂拥而至。它们本来是想堵住斑块的破口,但是因为太多的血小板都在斑块破口处聚集,继而形成了一个大血块——血栓。血栓形成后,动脉血管被完全堵塞,临床表现会为急性心梗、急性脑梗。此时就需要阿司匹林来帮忙了。阿司匹林的作用就是防止血小板粘连在一起,避免斑块破裂后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从而降低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

目前很多人都在服用阿司匹林,以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用于预防心梗、脑梗时,阿司匹林的剂量非常小,每天服用75-毫克。

两类人群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经研究,现在阿司匹林已经不作为大部分人群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药物,但仍然是『二级预防』的推荐药物。

(*一级预防:没病的人预防疾病发生;二级预防:有病的人预防疾病变重,降低死亡率)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下两种人群推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未诊断心脑血管疾病,但有多项高危因素,符合以下条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进行一级预防:(1)40~70岁成人;(2)缺血风险增高:初始风险评估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7项:(1)高血压;(2)糖尿病;(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6.2mmol/L或LDL-C≥4.1mmol/L或HDL-C1.0mmol/L;(4)吸烟;(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6)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m2;(7)冠状动脉钙化评分≥或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50%)。2.已经确诊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已经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为防止进一步发展为或再次发生『心梗』、『中风』等致命事件,只要没有禁忌症,必须吃阿司匹林预防,这就是所谓的二级预防。启动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或者二级预防,一定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因为在服药前医生还要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的评估,排查是否有服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并考虑患者的意愿。大家切勿随意购买服用阿司匹林!如果您正在服用阿司匹林,那么一定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遵医嘱用药,不能擅自停药,否则心血管系统就会很危险!

三类人群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1.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2.高出血风险人群:包括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3.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欢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19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