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指导

书本作者:王东升

分享者:卢虹燕

本次我分享的是“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丛书”系列中的《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指导》,这类丛书秉持着教育和康复相结合的理念,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从特殊教育分类出发,介绍不同障碍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另外一类从康复技巧出发,介绍核心课程、心理咨询、辅助技术对于特殊儿童的作用。

书中内容大多是作者王东升老师个人长期从事智力障碍美术教育的经验和理论总结。书中主要以罗恩菲尔德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为一线教师和家长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罗恩菲尔德的绘画发展阶段理

罗恩菲尔德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涂鸦期、前样式化期、样式化期、写实萌芽期、拟似写实期、自决期。

其中涂鸦期分为随意涂鸦期—控制涂鸦期—命名涂鸦期。

①随意涂鸦期的儿童基本无绘画意识,有绘画意愿,但感兴趣的并非绘画成果,而是绘画这种行为,画出来的东西只是一连串动作留下的痕迹;这一阶段的表现为重复画线或涂抹长线和圆圈。

涂鸦是幼儿视觉经验与身体、手指肌肉的协作活动,可以看作类似于幼儿哭笑的一种本能活动。

②控制涂鸦期的孩子感知的信息到达大脑后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所以只能以手部运动的方式进行涂鸦绘画活动。但由于手部比较有力,可以做一些知觉—动作训练,或与生活适应相关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

来来回回的手关节活动,形象难以辨认,但能看出手部较为有力。

③命名涂鸦期的儿童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他们的兴趣在于认知而非涂鸦,所以常常会随性的改变图形的名称,画面主题常常随认知意愿为转移。

有一些圆形,画的时候说这是妈妈,但到了下一节课问起来,他说是汽车;当他听到别的孩子说他画的是小鸡时,他又说他画的是小鸡。

涂鸦作品虽然看上去没什么艺术可视性,但由于它反映了孩子最早的大脑中枢、周围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发展,在儿童的绘画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早期应重视起来,尤其是家长。

前样式化期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塑造形体,并试着用这些绘画语言来与外界沟通;在绘画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像涂鸦期那样在画面上体现肢体动作,绘画中会反映出他关心的事物、环境、人物;

典型的样式化期作品几乎就是一种图像符号,它们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孩子大脑里固定的能代表这些形象的图形样式。但经过有效的教学之后,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于样式化的形象出现。

大多智力障碍孩子的顶峰就在样式化期或前样式化期;

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自我意识有很大程度提升,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儿童会发现很多细节,因此他们的绘画会出现更多区别于别人的细节,但这也并非客观的写实,是样式加上细节的“主观的写实”。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能够达到这个阶段,可以引导创作出较好的作品。

在写实萌芽期前阶段的孩子来说,美术是一个训练他们生活适应能力的平台和工具。对于处于写实萌芽期或之后阶段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创造,这有利于他们通过美术这一途径表示自己的主观情感。

老师和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孩子所处的绘画发展阶段,在教学中不能根据智力障碍孩子的年龄确定教学内容和手段,而得根据孩子所具有的绘画水平来确定。孩子控制肩、肘、手腕等关节部位的能力可以作为观察指标,通过这些观察,可以判断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

各阶段媒材参考

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他们或是坐着不动,或是到处乱跑,拿不稳笔,听不懂教师的指令,没有或很少有语言,拿到学习材料会放进嘴里,这些表现都说明他们还处于感觉运动期(涂鸦期之前的阶段),这些孩子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接触的。针对这部分孩子,我们重点不是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而是借助这门课程,发展其感觉运动能力,美术对大部分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它是训练孩子生活适应能力的平台和工具。

换句话说,不用过于在意学生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是否完美,只要有助于他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来说便是有用的教育。

图文:卢红燕

审核:教务处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19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