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递早期介入干预对有孤独症早期迹

本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开始的早期干预会降低其孤独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随后孤独症确诊的几率,并改善儿童一系列的发育结果。在这项随机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对有孤独症早期行为症状的婴儿进行干预。在干预的两年时间里,儿童的孤独症相关行为显著减少;此外,在其3岁时确诊孤独症的概率也降低。

研究背景

对孤独症患者的干预通常在诊断后开始。迄今为止,在诊断前对婴儿进行干预的试验没有显示出对诊断结果的影响。然而,在一项首创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在婴儿期出现孤独症的第一个可能迹象时对婴儿采取措施干预治疗,与没有接受治疗的婴儿相比,经过干预治疗的婴儿随着年龄增长将会表现出更少的孤独症行为,比如社交困难和重复行为。

iBASIS-VIPP是一种以父母为中介的干预方法,是治疗师使用视频反馈来帮助父母适应他们的婴儿子女的互动方式,并促进其社交和沟通的发展。这种方法被证实对患有孤独症高风险婴儿(其哥哥或姐姐患有孤独症)的行为改善有初步效果。

澳大利亚婴儿交流与参与研究(AustralianInfantCommunicationandEngagementstudy)尝试了一项iBASIS-VIPP干预试验,对有孤独症早期行为迹象的婴儿进行了早期干预。在干预结束时(18个月龄),接受早期干预的婴儿与接受研究人员常规护理的婴儿之间没有差异。目前的研究是对基线后24个月(大约3岁)的纵向测量。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假设在婴儿期使用早期干预会降低孤独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孤独症诊断的几率,并改善一系列的发育结果。

研究方法

参与者

参与者筛选:

(1)婴儿筛选时年龄在9个月至15个月以下(早产校正)

(2)根据SACS-R检查表,婴儿表现出5种行为中至少3种,表明有较高的患有孤独症的可能性

(3)主要照顾者的英语水平足以参与干预。

如果婴儿有已知影响神经和发育能力的诊断共病,或者家庭不打算在临床试验期间留在当地地区居住,则排除入组家庭。参与者筛选流程如下图。

共有名婴儿及其家庭接受了资格评估。其中,个家庭(66个来自珀斯,38个来自墨尔本)被纳入并随机化。50名婴儿接受iBASIS-VIPP干预加常规护理(1名婴儿因家庭不符合英语语言要求而被随机排除),53名婴儿仅接受常规护理。

iBASISVIPP组5例,常规护理组8例无法随访。在治疗结束评估后,常规护理组中有1名参与者接受了符合研究排除标准的遗传诊断(Rett综合征);该参与者没有参与进一步的研究评估。最终评估时的总样本包括纳入意向治疗分析的89名参与者(iBASIS-VIPP组的45名和常规护理组的44名)

实验流程

在澳大利亚的2个研究中心(珀斯和墨尔本)进行了这项预防干预与常规护理的单评级盲随机临床试验。采用社区抽样的方法,招募了名年龄在9到14个月的婴儿,根据SASC-R测量,这些婴儿的早期行为与后来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有关。婴儿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在5个月的时间内接受先发制人的干预加常规护理或常规护理。先发干预组采用iBASIS-VIPP,共10期。常规护理包括社区临床医生提供的服务。婴儿在基线期(大约12个月龄),治疗结束(大约18个月龄),2岁和3岁进行评估。

干预组

干预包括10个疗程,由经过培训的治疗师在家中进行,为期5个月。在每次治疗期间,照顾者和婴儿的互动都被录像,作为视频反馈的基础。iBASIS-VIPP干预的核心方面包括: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20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