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休克适应教学环境比适应异乡生活

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已赴他国求学的留学生来说,除了文化冲击以外,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适应的是学术文化的不同。这让中国留学生饱受困扰,甚至被同学和老师污名化。如何尽快摆脱学术文化休克,成为留学生的当务之急。

一项历时3年,追踪访问中国留学生在英国不同大学的学习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异国他乡的生活并没有给留学生造成太大障碍,但是学术环境的差异却是真正困扰留学生的首要问题。

▌学术文化休克(AcademicCulturalShock)

根据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ofNottingham)的顾晴(音)博士的研究表明,对于留学生来说,适应不同的学术文化和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社交习惯相比,是一项更加急剧和令人压抑的挑战。

很多同学觉得只要过了语言关,听说读写没有问题,就可顺利完成学习。殊不知,国外学习最大的挑战,除了听不懂的英语口音,还有教育方式和学习习惯的不适应。

顾博士指出,因为亚洲和西方国家的在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上的差异,国内和国外的大学教育在课堂形式,师生互动,和考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采访中,有很多同学表示自己遭受过这样的“学术文化休克”。

Hui同学(本科生):

当我刚开始在这里学习的时候,我既不适应这里的学习也不适应这里的生活。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在课堂上,我不明白教学的目的,有些时候我也不是很理解老师。

Zhang同学(研究生):

当我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很强烈的感觉到我根本不能适应这里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中国的非常不同。中国学生在中国都像是鸭子一样被填塞式教育,然而这里学生被鼓励参与进课堂讨论。我也发现语言可能是一个障碍,尤其是听力。我不太能听懂一些国家的同学的口音,如马来西亚的。有一个老师有着非常重的口音,我几乎听不明白。

英国当地学校的研究生讲师(postgraduatelecturer)Sam也在他的中国学生身上观察到同样的问题:

Sam(讲师):

是的,他们在适应英式教育系统的期望值上有着很多困难。我们想要鼓励一种自发的方式去学习,理解这个(教学上的)差异对于来这个课程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他们期望我们会告诉他们要学什么,要读什么,要写什么答案,而且他们也准备好了去努力做这些。有些学生喜欢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很担心,胆小,不明白这个责任的转换。是的,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但是我认为文化问题更重要些。

事实上,学术不适应的问题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更严重更普遍。

事件回顾1

年5月26日,美国厚仁教育发布了《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年一整年内有总数约的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被开除,占了赴美留学人数的3%(这一数据并不包括无法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被开除的留学群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共通点:80.55%因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69.43%来美国不到2年;过半数(51.28%)的学生GPA低于2.0;88.7%的被开除学生为18-25岁;79.04%本科或硕士学位在读。

一般情况下,本科生需要2.0的GPA、研究生需要3.0的GPA才能顺利注册下一个学期和完成学业。如果学生未达到规定的GPA学校会给出一次警告,通知学生GPA已处于被开除的高危区段,若下一个学期仍不能达到规定GPA则会被开除。

白皮书数据显示,61.41%的本科生绩点低于2.0,72.47%的研究生绩点低于3.0。在这些GPA极低的同学中,31.32%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25.32%由于心理状态欠佳,10.53%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导致非常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另外,无法应美国教学、学习能力不足也是造成GPA过低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成绩不达标,中国留学生学术不诚实的问题更令人担忧。被开除的学生中,不乏许多GPA优秀的“好学生”,由于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的占到77.27%,作弊和抄袭是这些学生最主要犯的错误。其中,作弊的比例最高。

学者分析说,过于追求成绩或者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自信驱使这些好学生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有不少同学是因为给他人抄作业而被连带处分的,有的是在考试时“情不自禁”和邻桌对起答案。

事件回顾2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当地时间年8月6日报道,悉尼大学商学硕士项目的两项核心课程(“商学的批判性思维”与“商业成功学”)出现多名学生遭遇挂科(约为总人数的37%),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留学生。

悉尼大学商学院主管教育的副院长约翰·谢尔兹(JohnShields)认为,这两门核心课程特别注重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分析实际问题,“而不可否认,我们有大量的在读研究生在其他国家取得其本科学位。这其中,许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习惯了相对被动的学习模式。”谢尔兹说。

另外,由于此次期末考试中所有问题都是开放性的简答题,而学校给出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就期末考试简答题的评分标准做出明确标示,这或许是导致中国留学生挂科的一个主要原因。

该事件一经报道就引起了留学生和澳大利亚华人群体的热议。部分网友评论,“真心觉得很有可能是学生的问题。有挂科学生表示考试采用实际分析案例的形式,这种考题在平时教学中练习不够。但哪门课都不可能有足够时间把每一个案例都讲到。大量阅读,自己寻找案例是这种类型课程的一部分。还有学生抱怨辅导员对考试给分标准不明确,可是案例分析在乎的是答题逻辑,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虽然很多挂科学生表示并不接受校方的解释,决定集结成申诉团,与校方进行干涉。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确实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参与不足,而且过分依赖老师给出思路和答案。

▌国内教育v.s.国外教育:学习主动权的转移

确实,出现“学术文化休克”这样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中国学生对英语交流的不自信,害怕自己表达不清,不敢发言。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熟悉西方的教学方式。

中方教育

亚洲国家千百年来一直奉行的孔夫子时式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被动。课堂的授课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也就是说老师是具有绝对权力和权威的。学生需要尊敬老师,只有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言。一般情况下,课程内容都是由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只需要听讲,记笔记,理解就可以。所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

西方教育

西方的教育秉承的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老师应该尊重他们学生,相信他们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的个性。在这种氛围下,课堂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需要主动去学习知识,可以随时自由的发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不会在讲台上长篇大论的讲解,而且鼓励和引导学生们自己去讨论,去发现思路,和解决问题。所以西方课堂上学生的成绩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的互动交流。

因为这些学术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中国学生在适应国外大学学习时遇到一些困难。

例如,一些中国学生因为从小受到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的影响,养成发言要举手的习惯。与此同时,西方学生从小被鼓励积极发言,发言不用举手。这样一来,当中国学生还在纠结要不要举手发言的时候,原本要讲的话可能就被外国学生讲了。

长此以往,老师会对中国学生产生一些偏见。而这些偏见很可能最终变成对中国留学生学习能力的歧视,同时也会影响中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在学习任务上依赖或者推卸责任的态度。

由此可见,在国外学习需要做一些心理上和学习习惯上的调整,尤其是学习主动权的转移。

▌如何克服“学术文化休克”

1.老师只会“抛砖引玉”,学习全靠自己主动

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课本内容的同学们注意了,你会遇到很多国外讲师完全不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讲课,或者一节课就覆盖了1/3本书的内容。所以,课前或者课后都需要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自己阅读课本和推荐材料。虽然会有很多中国学生戏称在外国大学基本就是“自学成才”,但是这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正是国外大学所看重和竭力培养的。

2.不愿思考只求现成答案才是根源问题

虽然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害怕上课发言,或者觉得在短时间之内组织观点很困难,但是真正尝试开始发言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会有人嘲笑你的口音或者观点。真正导致课堂参与率低和不愿发言的原因是中国学生太习惯于接受现成的固定答案,根本懒得动脑子想。而国外的课堂上鼓励多样性和开放性,所以很多问题并不会有固定的答案。

另外,因为中国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西方国家的差异很大,所以很多时候中国学生的会有着不同于西方同学的视角。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想不到别人的观点,外国同学同样也想不到你的观点。事实上,外国同学和老师对中国学生的想法很感兴趣,而且通常会追问下去,进行深入的探讨。记住,课堂讨论不是为了得到标准统一的答案,而是让所有人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中受到启发,加深理解。

3.考试考不好≠老师不负责

考试考不好并不能一味的责怪老师上课什么都没有讲。要记住,即便是再难挂科率再高的科目,也有中国学生取得高分。如果习惯于把糟糕的成绩归结于听不懂老师的口音,老师讲课太快,阅读内容太多,考试题型太开放等等外界的因素,会无意识的降低自己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掌控性。只有认为学习的成败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才能建立起克服障碍的信心,才可能想到突破困难的方法。

4.独立见解和诚信远比分数重要

在国内,考试取得高分的同学通常会获得老师更多的







































白殿风是怎样引起的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by/9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