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儿童情绪障碍
一、概述
儿童情绪障碍是起病于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羞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它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或伴有某些生理反应。在各个分类诊断系统中,均存在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的分类,所指的是起病于儿童时期,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以焦虑、恐惧、羞怯等为主要表现的情绪异常。也即患儿存在的情绪表现在正常儿童的发展中也可存在,如分离焦虑,但在患儿中,这些情绪表现得更加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主要包括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等,对于这些障碍,各个诊断分类系统均有较为详细的诊断标准。而儿童其他的情绪异常,如:广场恐怖、强迫等并不是儿童正常发展中可以出现的情绪表现,因此,如果患儿以这些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则应归类于成人相应的诊断类别中,并沿用成人的诊断术语和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以上情况显示,儿童情绪障碍的概念、分类、诊断较为复杂,疾病种类也较成人焦虑障碍为多,因此是一个临床工作中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虽然儿童情绪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疾患,但到目前为止,详细的、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难获得。BriggsG等()报告在5~9岁儿童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6.1%,其中:单纯性恐惧2.8%,分离性焦虑症3.6%,广泛性焦虑障碍0.5%。我国苏林雁等()使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及CCMD一3诊断标准,对长沙市名6—13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焦虑障碍患病率为5.66%,其中:分离性焦虑症1.24%,广泛性焦虑症1.95%,儿童恐惧症1.77%,儿童社交恐惧症2.48%。之所以缺乏儿童情绪障碍患病情况的全面调查,原因可能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有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心境存在一定困难,而以其他形式表达尚不被认识,同时也与儿童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有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儿童精神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抑郁、焦虑与恐怖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悲伤、痛苦的体验,患儿表现失去往日的兴趣和欢乐,言语和活动减少,常感“没意思”、“没劲”、“精力不足”,高兴不起来。有的患儿甚至出现“不如死了好”的念头或采取自伤或自杀的行为。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抑郁表现是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经常哭泣而不易接受安抚,还可能出现睡眠不安或遗尿。过去对儿童抑郁研究较少,郭兰婷等()报道用Bullerne抑郁量表调查10一12岁小学生名,抑郁症状出现率3.4%-11.5%,抑郁症检出率3.1%(10人),其中8人有自杀观念。
焦虑是以不祥、不安、担忧为主的一种情绪体验,常伴有恐惧和抑郁。这种不祥、不安的内容多半是担心威胁自己或家庭主要成员的安全、造成重大伤害或对生存环境构成严重破坏的事即将发生,如:车祸、重大疾病、被遗弃、遭抢劫、洪水、地震等。虽然这种担忧和不安往往缺乏充分根据或者发生概率非常小,但患儿却感到立即要大祸临头,可怕的事就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家庭主要成员身上,因此坐立不安、不思饮食、不能成眠、丧失兴趣、放弃学习、紧张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释,也不能消除其焦虑、不安和恐惧。
焦虑状态时常伴有生理功能方面的症状和抑郁情绪,如:多汗、油脂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而皮肤苍白、血压可能偏高、小便次数增加等;由于担心、恐怕不祥的事要发生而紧张,常常哭泣,但活动并不减少;相反由于不安而活动增加,来回踱步或纠缠人诉述自己的不安和痛苦,并寻求援助。
儿童焦虑有时还表现为活动增多,烦躁,向父母发脾气、找茬哭闹或多吃零食,似乎以此来安稳其不定的心绪。在校或学业上表现坐立不安、易和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有的可能离家、离校、外出游荡。
恐惧是一种负性情绪,当个体的安全遭到威胁便会引起惧怕或恐怖。不同的年龄阶段恐惧的对象也不大相同:年幼儿童怕黑暗、怕电闪雷鸣、怕陌生人或怪面孔的人;年长一些的儿童常出现对自身伤害、安全的恐怖和对社交情景及自然灾害的恐怖,如:怕得病、怕脏、怕中毒;怕当众讲话、怕被人注视、怕见异性、怕幽禁、怕空旷、惧怕某种情境、环境等。恐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大约90%的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曾经有过恐惧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水平提高和经验的积累,恐惧即消失。
恐怖是对一些平时并不构成威胁的物体、对象或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或虽然在偶然情况下发生时可能对患儿构成安全的威胁,但患儿的恐惧程度不仅大大超过了客观可能造成的危险或威胁,并且觉得一定要发生或马上要发生,或看到、听到、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惊恐不安,或采取回避、拒绝的态度。关于恐怖的发生机制较多学者倾向于后天学习理论,即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获得。其中父母或周围熟悉人对患儿的影响尤其明显,如患儿怕脏、怕细菌、怕得病、怕死,常常和与患儿长期共同生活、信赖的提供其安全的人,突然患重症、传染病或突然去世,或其亲密的人长期过分地“讲卫生”,或夸大其词有关,从而对儿童造成不利影响,导致恐怖症。
三、儿童情绪障碍的病因
关于儿童情绪障碍病因的研究较少。初步的研究表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生物学因素、儿童气质或个性特征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学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焦虑症具有家族聚集性。成人焦虑症患者的子女、儿童焦虑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焦虑症的风险均高于一般人群。Beidel等()发现成人焦虑障碍患者的子女发生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是父母不是焦虑障碍的儿童的5倍,但是父母与子女并不一定患相同类型的焦虑障碍。JosephBiederman等()报道父母的分离焦虑和社交恐怖障碍与子女的分离焦虑和社交恐怖障碍相关,父母的惊恐障碍则增加了子女患强迫症和广场恐怖的风险。
还有研究提示儿童焦虑与五羟色胺、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有关。LuisaLazaro等()运用fMRI研究发现强迫症儿童少年存在双侧额中回的明显激活,经过6个月药物有效治疗后,左侧岛叶和壳核的激活明显减轻。与成人强迫症相似,儿童少年强迫症与5-HT2a.受体启动子多态性-G/A有关。强迫症儿童少年还存在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多态性变异体的传递不平衡。
(二)气质与依恋
有研究表明难养型气质和启动缓慢型气质特点的儿童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如任榕娜等()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了研究,发现64.6%的情绪障碍儿童为难养型气质,明显高于对照儿童。还有学者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压抑”与“非压抑”型以及中间型。其中,压抑型气质特点的儿童表现出对新异刺激易产生过度兴奋和退缩的倾向,且这种特点持续存在,成为日后发展为焦虑障碍的一个高危因素。还有研究表明依恋的类型与儿童情绪障碍相关。婴儿期的非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均是日后发生焦虑障碍的高危因素。此外,儿童的个性特征也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相关,如:胆小、依赖、过分追求完美等。
(三)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父母的人格特征、健康状态、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均有可能增加儿童患情绪障碍的风险。如过分苛求的父亲可能是患儿强迫、焦虑、恐怖的来源。焦虑障碍的父母会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自身的行为特点及教养方式等增加儿童患情绪障碍的风险。不良的教育方式也与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有关。如:过度控制的养育方式与儿童焦虑障碍有关,过度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