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行路远,仰望实践梦扬帆
同济大学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工作简报
(第1期)
主办: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年7月18日
焦点新闻
同济大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举行
7月7日下午,“心怀天下行路远,仰望实践梦扬帆”年同济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暨同行计划出征仪式在经纬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徐建平,团市委学校部部长徐速,校宣传部、学生处、招生办公室、校友会和团委等相关部门老师,各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及学生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校团委负责人刘润书记在出征仪式上介绍了今年暑期实践的总体情况和活动特色。在继承以往暑期实践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实践成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深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助力中国梦;着眼贫困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优势,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及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五大活动特色。此外,他特别叮嘱,学校师生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团队纪律,注意规避安全隐患,以确保实践活动安全。
徐速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我校近年来暑期实践取得的优秀成果,鼓励同济学子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青年一代。希望同学们脚踏实地,用真心体会真实的中国,通过喜闻乐见的平台扩大实践的宣传面,努力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校团委实践负责人介绍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及组织特色。首先,今年我校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着力将社会实践打造成为同济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表达载体。其次,鼓励同学们心系天下,走入祖国西部,助力西部发展。同时,继续以“一、二课堂联动”为平台,鼓励学子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追求卓越,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后,暑期实践指导教师代表吴晓培老师,学生代表李恺轩、兰颖冰同学分别发言,畅谈了本次实践的目标规划,表达了将严格遵循“同舟共济”校训的信念和决心。现场首次发布了《年暑期社会实践十大安全须知视频》,全体同学满怀激情进行了暑期实践出征宣誓。
据介绍,今年,校团委以“心怀天下行路远,仰望实践梦扬帆”为主题,全校共选拔支校级团队、余名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地点遍布皖、浙、川、滇等全国30余省,多个城市乡村。经过学院推荐和评审,最终共有个项目立项,涵盖“共筑梦,谋发展”——“一带一路”沿线调研专项实践、“创新扶贫,践行友善”——精准扶贫专项实践、“同行计划”大学生暑期挂职实习、“青春筑梦,爱心护航”——爱心学校专项实践、“聚焦城市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城市建设与运行调研专项实践、“传承文化,助力家乡”——点赞家乡发展大学生返乡专项实践、“重走长征路,传承红军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项实践、“寻访故里校友,对话优秀党员”——优秀党员校友寻访专项实践、“同行逐梦路,共济少年时”——回母校宣讲专项实践9大序列。同济学子将运用专业知识,深入西部,用知识丈量国家深度,用行动践行家国梦想,与祖国同行,以科教兴世。
团队扬帆
完善交通系统助力你我未来
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对于毕业生来说,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毕业后的租房问题。离工作地近的租房金难以的负担,交通户型又难以两全。来自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韩金彤和他的团队本次着眼于毕业生租房群体,包括刚刚毕业并确定了工作去向的租房群体,和毕业一年以上正在工作中的租房群体,调查上海租房群体交通综合可支付成本现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交通系统改善对策。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研究生学长的共同讨论,并在将问卷纸质化、并抽样调查了填写者的感受之后,经过详细的讨论和更改,最后确定了纸质和网络两套问卷。
一方面,团队借助交通学院、汽车学院、材料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毕业生的通讯信息和工作去向,到规划院等具体单位进行了实地发放,每名队员在一个工作日内负责一个区域的问卷发放,采取了下班时间拦截发放的策略,以减少出现拦截人员由于时间紧迫而拒绝填写的情况发生;同时借助学院人力资源优势,向我们同学院的学长学姐们发放问卷。另一方面则在校内已经确定工作的毕业生宿舍中扫楼发放。另外,团队还借助社交、论坛等网络工具将设计的网络问卷进行扩散宣传。这样的调查方案下,既收集到了详细的信息,又增大了数据量,了解了普遍情况。
获得了数据之后,团队也面临着困境。虽然前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分析,但是已有的文献并未对毕业生租房群体进行过专门的调查分析,并且在得到了以上获取的数据以后,可能会发现实际情况与文献描述的特征有较大出入,这就需要团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来更专门、更实际的解决毕业生租房群体住房水平与通勤水平的分析,以及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接受调查的群体中有很多都是来自同济大学的学长学姐,他们正经历或者刚经历过租房的窘境,有着切身的体会,在了解到团队所做的调查之后,他们如遇知己,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反馈和帮助。他们也表示,团队目前所做的不仅是为保障千千万万租房人权益的勇敢尝试,也是对母校“济人济事济天下”精神的最好诠释。
实践简讯
实践——让草原歌声永嘹亮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提到草原二字,就会有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在我们心中呈现。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三种文化之一,但内涵一直不被大众所熟知和理解。团队选择这个题目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家乡的人们大多数对自己的地域文化并不了解,也无法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一是来源于经常被拿来调侃的桥段---住蒙古包,骑马上学,还没解放。
为了呵护美丽的草原文化,人文学院的贾一希同学和她的团队走向了实践。
团队计划将整个实践任务分为三个部分: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创意宣传。目的在整合草原文化各类资源的概况,对这一文化形态有确切的了解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得出本次实践项目的目标:草原文化在调研地区的推广情况。接着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向有关部分,企业或单位提出有效建议,并探索是否可以利用纸质材料和文创产品对草原文化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风土人情到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宣传。
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专业资料收集难度大。由于涉及到民族文化这一大的命题,在题目设定和具体实施上,就需要面面俱到,但受现实条件所限,团队打算缩小考察地点的范围和考察对象的概念范围,专门针对草原文化在本地的推广情况和涉及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探讨。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精彩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风貌,例如蒙古族人民对环境保护上的措施和思想,就对处理生态问题有很多建设性意见。家乡人民的关心和意见不仅是团队实践的动力,也是草原文化永葆活力的精神源泉。
刻画历史剪影记录岁月脚步
从本科到研究生,六年多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储备学习,让来自国政学院的李瑶同学和她的团队有更多的情怀与想法,想要投身于实践中保护社会文化,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口述史所记录的是城市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基于本科期间的相关调研以及社会学系张俊副教授的推荐,团队选择了杨浦区平凉街道的上海里弄为主要调研地点。平凉街道社区的居民多为上海本地人,现居民年龄结构上老年人居多,语言上以上海话为主。团队的调研活动得到了平凉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当同学们第一天踏入平凉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大门时,居委会主任就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大学生进行这项口述史调查活动,还是非常有难度的,需要用耐心和细心来攻克难关。
完成口述史的整理并非易事,一方面,口述史调查本身是在与访谈对象对话中对他者的讲话进行记录,对大量的文本进行分类与归纳,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另一方面,部分老上海人喜欢用上海方言进行沟通,信息整理存在着语言障碍。因此,为了完成这次工作,同学们在互相鼓励、互相鞭策中不断改善方法,矫正错误的理念;在工作访谈时,同学们注意工作的技巧,让社区的居民感觉到实践团队是真正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服务的人;访谈结束后,同学们保持耐心,分工进行大量的录音整理,认真地完成了幕后的信心采集工作。
与年迈的上海老人交流是团队项目幕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在烈阳下、风雨中和上海老人聊起老上海,聊起他们的成长,这些在团队成员的记忆中留下了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平凉街道社区的居民们谈到家庭与城市时的真诚,以及无数次情到深处的眼泪,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城市建设与城市转型,不仅仅只重视如何在城市里种树盖楼,应白殿疯早期症状哪里白癜风能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