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70的人都有心理问题,其实它比

生活就像心电图,想要一帆风顺,除非你的心脏不再跳动。处在钢铁森林中,你是否也觉得时刻背着沉重的镣铐?

  当你熬夜加班时,也许会烦躁不堪;当你出了差错,也许会伤心自责;当你一人待在家中,也许会孤独寂寞……有时候,坏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击,而是你的心灵生病了。

  数据显示,仅10%左右的人能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70%以上的人早已处于心理亚健康而不自知。

  今天,权威专家帮你揪出躲在坏情绪背后的心理疾病,同时为你敲响警钟,千万别忽视了心理问题。

受访专家

北医院院长杨甫德

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孔庆梅

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牛雅娟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

精神困扰让人少活20年

  争吵、烦躁、愤怒……这些常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坏情绪,也许会让你的寿命大大缩短。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一项新研究指出,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

  目前,各类精神疾病所致的疾病总负担在我国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

  据路透社报道,丹麦一项从年开始,历时11年、涉及名成年人的新研究发现,与没有相应问题的人对比,常因夫妻关系出现情绪困扰的人死亡率增加1倍;常因亲子关系焦虑的人死亡率增加50%;常跟家人争吵的人死亡率升高1倍;常与邻居争吵的人死亡率增加2倍。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世界精神医学期刊》上的研究也发现,有严重精神问题的人寿命平均减少7~24年。

坏情绪和生病只差3步

  焦虑、抑郁、恐惧、悲伤、愤怒等情绪,只是呈现一种心理状态,并不等于疾病。适度的情绪起伏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

  一段时间遭遇挫折、困难,情绪会不好,但过了几天,这种情绪就过去了,就不用特别紧张。

  如果通过下边三个维度判断,有抑郁症倾向,就应该引起注意了,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一维度症状

  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疲乏无力,有三个核心症状之一,再加上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悲观消极的念头,症状就达到标准了。

第二维度时间

  如果情绪一个星期还不见好转,甚至抑郁持续两个星期。

第三维度严重程度

  焦虑、抑郁情绪即便并不严重,但已经造成工作效率下降、记忆力减退、社会功能下降。

  看心理医生不意味着就是得了心理疾病,只要存在上述三个维度,对你构成困扰,就建议看心理医生。

国人受4大心理问题困扰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那些在你心里作怪的小情绪,很可能是心理疾病露出的马脚。有4种心理问题最爱盯上中国人,当心别被它们缠上。

抑郁

  抑郁最典型的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进入“无价值感、无用感、无望感”的“三无模式”,对生的忧虑大于对死的恐惧。还会出现食欲或体重下降、睡眠障碍、性欲缺乏等躯体症状。

  如果一个月体重下降7%以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很可能是抑郁症或其他疾病。抑郁的人,每天早上表现最严重,晚上相对好点。

  抑郁症患者自杀多发生在清晨,如果凌晨三四点了总是睡不着,还经常早醒,就应该当心是否抑郁了。

焦虑

  焦虑的核心特征是恐惧、害怕,它是指向未来的,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比如在演讲之前,害怕讲不好会焦虑;明天要去体检了,怕查出大病而焦虑;家人住院做手术,担心出意外而焦虑等等。

  焦虑时,我们常有某种受威胁感或危险感,但实际上并无任何可辨认的威胁,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精神紧张不安、心跳加速、口干、出汗、颤抖,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抽搐、晕厥等。

恐惧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是,它有明确对象,病人感觉到面临着某种具体而明确的危险,比如恐高、恐惧坐电梯等。

  恐惧症患者会极力回避他们所害怕的事物或处境,或者带着强大的畏惧去忍受。

强迫

  强迫包括强迫观念,如反复怀疑有没有锁门;强迫恐惧,总是害怕自己会发疯干坏事;强迫意向,有种马上要做某种坏事的冲动感,比如忍不住想把妇女手中的婴儿扔水里等。

  有严重强迫心理的人,一般会通过反复做某事的仪式化行为来缓解,比如反复检查是否锁门、一天不停地洗手、开门回家必须将门开到30°的角度才进去等。

  他们往往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常,却无力改变。

8招告别心理枷锁1睡眠法

  睡眠能通过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做梦对缓解情绪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这些梦你醒来是否记得。

  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睡眠障碍服务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萨林·卡特赖特说,如果你遇到的情绪问题不是非常严重,那就睡一觉吧,醒来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2运动法

  运动是缓解坏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帮身体分泌快乐多巴胺。

  研究称,做家务等活动效果很一般,跑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才是最佳选择。建议坚持每周锻炼5次,每次20分钟。

3饮食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邦妮·斯普林认为,碳水化合物是一种能使人平静下来的情绪食物。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家朱迪思·沃特曼进一步解释说,碳水化合物能促使大脑分泌一种神经递质,帮助人冷静并放松下来。

  1.5盎司(约42克)碳水化合物就能起到舒缓情绪的效果,比如适当吃点薯条、爆米花等。多吃鸡肉、瘦牛肉、海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好处。

4暗示法

  美国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同样经历焦虑和抑郁,能主动发现积极一面的学生,比只会哭着发泄的人能更快走出来。

  纽约合理情绪治疗研究所黛博拉·斯坦伯格说,想过得快乐很简单,就是多朝积极的方向想。每天早上出门前,不妨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我今天很快乐。

5颜色法

  美国纽约颜色心理学家帕特里夏认为,颜色对情绪的作用,就像维生素之于身体健康。

  如果你想控制愤怒,就远离红色;如果你想对抗抑郁,就别穿黑色或深蓝色的衣服,它们会让你情绪更差;如果你想缓解焦虑或紧张,就应该选择能让你冷静的颜色,如淡蓝。

6音乐法

  研究发现,听10分钟音乐就能让你的坏情绪得到缓解。有时候学唱首不熟悉的歌,效果更好。

7呼吸法

  美国治疗专家罗伊·玛蒂娜博士说,当你处于压力状态时,要放慢呼吸,同时尽量往后卷舌。这一方法能在数秒钟内平衡任何情绪。

  建议在情绪产生时,深呼吸并耐住性子等6秒钟,等情绪平稳,思考能力恢复,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动。

8光照法

  调亮环境光线有助于提升好情绪。

  美国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季节性情绪失调主要就是由于光照不足引起的。因此,让自己身处光亮的环境中,就能有效对抗不良情绪的干扰。

相关新闻:医院如同隐形忽视心理治疗带来恶果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从年至今,精神卫生日的主题连续3年来都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唤起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然而,《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生活中,人们仍然普遍忽视心理问题,医院里,心理治疗及从业人员也没有太多发挥空间,处于次要地位,备受忽视和冷落。专家呼吁,专业心理治疗在帮助患者战胜病痛、恢复健康、重返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应再受冷落。

  医院如同隐形

  10月8日上午11点,《生命时报》记者医院的住院部。在一间心内科病房,病人和家属正在讨论心脏支架和起搏器的安装问题。患者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住院两个多月以来,常为做手术感到紧张、害怕。即便手术成功了,以后会不会复发,能不能正常生活,也让他非常担忧。李先生说,他和不少病友都聊过,大家在住院期间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焦虑、恐慌情绪。当记者问到是否需要心理疏导和治疗时,李先生回答:“有的话当然最好了”,医院有“心理治疗师”。

  记者随机在住院部采访了8位患者,他们均表示住院期间面临各种情绪问题,一般通过和家人、病友说话疏导,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有些病人表示需要,也有的觉得“没到那个地步”、“有点夸张”。

  记者调查发现,医院响应政策要求或根据临床需要,设立了精神心理相关科室,但有一些至今没有设立。即便成立科室,很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比如,心理科医护人员配置普遍不足,往往只有3~9人,在各科室中处于垫底地位。因此,对多数患者来说,心理科是“隐形”的存在。

  “不仅患者,不少医生也对心理治疗的作用将信将疑。”广州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汤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很多医生对心理科连基本的了解都没有,更别提合作和尊重了。在院内不受同行认可,再加上待遇、职业发展没有保障,很多心理治疗师待几年后就会纷纷跳槽到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执业,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报酬也更可观。

  “临床心理治疗绝对不该被忽视。”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床实践和研究数据均表明,心理支持和治疗能减少患者的焦虑、无助和担心,还能提高其战胜疾病、对抗应激和疾病打击的信心,随着患者心态、情绪、认知的改善,免疫力也会逐渐增强,身体状况得到实实在在的好转。

  陆林说,几乎所有患者都需要心理支持,因为大部分患者都面临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患者,家属、朋友等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发挥作用;而对于那些由于躯体疾病引起较重心理问题的患者,以及由于精神因素导致躯体疾病的患者,就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属于“心身疾病”,即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医生也认识到了这点。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乔岩表示,当心脏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时,患者接受心理方面的帮助很有必要,积极的情绪对心血管乃至全身都有保护作用。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青海涛认为,很多肠胃病都和心理因素有关,患者除了接受消化系统的治疗以外,寻求心理帮助、调整情绪和心态也很重要,特别是那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然而,这些观点虽然已成共识,医院却难以执行,更像纸上谈兵。

  忽视心理治疗带来恶果

  陆林认为,医院内被长期忽视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层面对精神、心理卫生问题重视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定价不合理。目前,医院里一次心理咨询的收费很低,这与政策制定者认为“谈话不值钱”的错误认识有关,医院重视效益,挣钱少的心理科自然被摆在次要地位。

  其次,职称体系不完善。医院,心理治疗师并不是医生,他们只能做咨询,获得中级职称,无法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这样的医院里的心理治疗师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严重限制其发展,医院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甚至导致治疗师大量流失。

  再次,培养和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有多万人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但有关部门只管发证,并不持续考核、管理,导致行业人员鱼龙混杂,素质良莠不齐,造成大众对这个群体的不信任。

  陆林还强调,心理科受冷落还折射出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不重视。很多人觉得心理出现问题很“丢人”,不愿承认,更不愿接受治疗。即便如今很多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相关知识还是相当贫乏。比如,若同样是花几百块钱,如果是开药,患者会接受,但如果是心理咨询,患者就会觉得自己亏了。大部分人还认为心理问题忍一忍就行,并不把它当成重要的事对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躯体、精神、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陆林表示,心理问题不是小事,心理不健康会带来比躯体不适更多的痛苦,直接威胁个人、家庭和社会。

  从个人来看,若意识不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会延误病情,延长痛苦,降低生命质量。有的慢性病或急重症患者,在诊治中若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可能发展成抑郁症,出现自伤甚至自杀行为。如果医生一直把患者的心身疾病当做躯体疾病来治,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患者病情不但不会好转,还会越来越重。

  对医院来说,各科医生若只重视治“病”,忽视心理治疗,没有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   社会上很多恶性事件都和当事人心理问题有关。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可能通过很多方式宣泄出来,比如身体疾病、人际不和谐、攻击他人、破坏行为等。这些都是忽视心理问题和治疗带来的恶果。

  让公众充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

  在发达国家,临床心理治疗备受重视,且发挥着积极作用。陆林介绍,我国精神心理科医生仅有2.5万余人,在医院工作的心理治疗师才几千人,而美国精神心理科医生约有6万人,专业心理治疗师在20万人左右。在收入方面,美国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待遇排在第二位,心理治疗的费用是普通医生的5~10倍。此外,美国联络会诊精神病学团队模式已非常成熟,临床心理专家协助非精神科医师,对患者的心理、精神进行评估和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的某些癌症中心,配备的心理支持工作者人数,甚至超过了患者数量。

  在今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陆林表示,若要心理治疗师充分发挥作用,国家、医疗机构应对精神心理科加大







































媒体链接小问题带来泌尿健康大隐患
足部反射区教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rcys/102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