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障碍在今天的教育学或心理学领域都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名词,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应对策略都有比较详尽的研究成果。接着我们上一次讨论的儿童神游症,今天我们讨论另一个儿童的心理偏差——儿童心理障碍的问题。这次,我想重点和家长们一起讨论的是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动因。
我在平时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每一年都能发现有几个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学习状态上很不好,对于正常的课程很少能够按要求完成,甚至一无所获,但是他们的智力上却是没有问题的,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得心应手。他们通常会被成人归为“没有学习方法”,或者“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但是,这些归纳出来的结果都只是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出现了心理障碍,我们不着急去找到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思考的,应该是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动因。
在谈动因之前,我们来看一下儿童出现哪些行为表现时,需要我们格外留意呢?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都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当儿童出现这些外在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作是心理的求助信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表现:经常恐惧,莫名的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
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等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或者特定的人面前情绪会突然表现的异常低沉或刻意的亢奋,对成人的任何问题都不予回应。
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当儿童出现这些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儿童是否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并帮助他们及时疏导这些问题,避免任由其发展,而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逃离
上一篇我们讨论过,蒙台梭利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两个胚胎,一个是肉体胚胎,一个是精神胚胎。即一个是肌体的发展,一个是心智的发展。这两个胚胎一定要统一在一起,协调有序的发展,儿童才能健康的成长。如果精神胚胎脱离于肉体胚胎,儿童则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神游症是一个,而心理障碍也同样是一个。然而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举两个小例子来理解一下。
对于神游症的孩子,心智就像离开家的孩子,他可能迷路了,也可能家里没有食物了,没有自己发展需要的东西了,他游离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但是,只要有人站在家里喊一声:孩子,我在这里。或者说:孩子,回来吧,家里有吃的东西了,这个孩子顺着声音,就能回到这个温暖的家,回到他赖以生存的肉体胚胎上。
而对于心理障碍的孩子,这个离家的小孩是主动离开的,因为在这个家里,他没有温暖,没有尊重,没有爱。有的是不愉快的体验,体罚、责骂、训斥等等,为了保护自己,心智主动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到一个什么也听不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去。因此,即使我们站在家里喊:回来吧,孩子。这个受伤的小孩也不敢回到这个家里。
接着刚才举得第一个例子,那个在学习上一无所获,但为什么智力又是非常正常呢?这是因为儿童身上极具创造力的智力自身难以应用于实践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心智是正常发展的,然而,心智没能依附于肌体,而逃离到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儿童无法支配他自己的心智。肌体坐在教室里,而心智确游离在外,所以对于教室里的事情,这个孩子就什么都无法学到。而当这个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心智又会回到肌体上,他们的再次统一帮助儿童很好的完成当下的工作。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心智的发展是要依附在肌体上才可能实现的,如果心智长期与肌体分离,那么儿童的心智发展将变得非常缓慢。在儿童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孩子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心智长期得不到发展,其智力水平停滞,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也是必然的结果。到那时,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差,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他们有可能提前就结束学业,不得不过早的进入社会。
防御
受到伤害的心智会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以保护自己,如果他发现自己无法逃离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我们的心智还会进化出来一个机制——防御。
不仅对于儿童,对于成人来说,我们都有一个本能,即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不受到伤害,每个人都有一套心理防御机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与那些长期和我们交往的人相处时(父母、夫妻、师生、同事),如果我们的心理感觉受到了伤害,而这种伤害迫于各种原因又无法解决或者消除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心里竖一堵防御墙,或者给自己套一个防御罩。我们给自己的这个防御墙可以把所有的负面情绪、伤害性的言语以及来自环境中有威胁的行为统统阻挡在外。但是,其产生的副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因为在阻挡了所有这些负面事物的同时,也阻挡了所有积极正向的东西。对于有判断力的成人来说,他的这个防御墙可以有针对的设置,比如专门针对某人或某个环境。因此对于成人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儿童,因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在设置这个防御墙的时候,非常容易变成一个防御罩,阻挡来自客观世界的所有东西。
当成人发现儿童开始变得“不听话”“反抗”的时候,因为没有发现罩在儿童心理上的这个防御罩,只是发现用以前的言语或者行为无法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意愿时,就会把自己的种种行为升级,说更加严厉及带有更富有威胁性的话语,或者用更加强硬的态度,甚至暴力来解决眼下的诉求,儿童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不得不让自己的这个防御罩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厚。于是,升级的攻击与增强的防御就这样交替的发展着。最终结果无非有这么几个:或者成人筋疲力尽的败下阵来,告诉自己:孩子越来越大了,管不了了,我不管了。而此时,因为儿童智力发展的迟缓已经成为事实,成人后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或者,长期封闭的心智终于导致肌体的异常,多动症、孤独症、交往障碍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将痛苦的伴随儿童的一生。最严重的,当儿童发现成人举起一把斧子,势必要劈开这个防御罩来伤害自己的心理时,因不堪其扰,毁灭便随即发生。社会上关于儿童离家出走、自杀、行凶的新闻也屡见报道。因此不论哪种结果,我们发现受到伤害的都是儿童,如果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为整个家庭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
“家庭”的天然屏障
上面我们一起讨论了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动因——心智的逃离或者防御。儿童出现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大部分是受到了来自成长环境的压力造成的,比如不尊重儿童发展的心理基本需求,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以及无条件的爱,成长环境中,没有设立所有人都遵守的规则。言语的攻击和暴力行为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成人这些不当教养方式出现在每个家庭时,还都属于个体行为。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的还有一个原因,虽然不易察觉,对儿童的影响也不是非常明显,然而他也是客观存在的。即“家庭”这道天然屏障。
首先,现在因为社会发展的原因,绝大部分家庭都搬进了小区,方便的生活和便利的交通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威胁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儿童成长的环境由原来相对宽松的状态变成了如今相对封闭的状态。儿童从学校回来,大部分时间便是待在家里,或者去别人家做客,或者到商城游玩,总之是一直处在一个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封闭的环境中生活游玩。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这个封闭的环境就是一个看的见的屏障,不仅仅限制了儿童的生活范围,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限制了儿童的思维方式。
其次,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屏障,即家庭观念。或者叫习俗、风俗。比如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习俗是女方必须怀孕才能够和男方结婚。这种习俗是长期以往形成的,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认可他的合理性,没有人提出质疑,也没有反抗。然而这种习俗的潜台词就是:有利益的事情我们才做,看不到利益的事情我们不冒这个风险。利益第一,情感第二。深处这个环境中的人,想的不是如何破除这个习俗,而是想各种办法来解决眼下的矛盾,于是出现了许多背信弃义、假怀孕、与家庭决裂的故事。试想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为没有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尊重,又怎能要求他们给予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尊重呢。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轮回,悲剧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类似这样的家庭观念还有:父母的权威不容挑战、哥哥姐姐必需让着弟弟妹妹、儿童没有判断力,凡事都需要成人拿主意、照顾自己的现有家庭就是对原生家庭的不孝等等。
方法
当成人发现,儿童存在这些心理障碍的时候,应如何面对呢?首先不能急躁,更严厉的行为只能导致儿童更严重的障碍。也不要灰心,听之任之,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不管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快乐。通过讨论,我们明白,儿童的心理障碍的成因是源于成长环境中的不当教养方式,所有,首先,是要找到引起儿童心理障碍的不当教养方式有哪些,然后尽量的减少这些行为的出现,不继续加重心理障碍的发展。其次,因为儿童心理上的这个防御罩已经形成,对于成人的种种友善的行为,他么也没法接收并回应,因此,帮助孩子破除这个防御罩才能让孩子的心智重新回到广阔的空间,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对于如何破除这个防御罩,我们成人能做的主要是帮助儿童重拾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用我们的行动一点一点滋养儿童已经受伤的心灵,抚育他们,让儿童的心灵重新变得健康而强壮,只有让儿童自愿的、由内而外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最终能够把这层厚厚的防御罩冲破。最后,成人需要不断的呵护他们,陪伴儿童一起健康快乐的生活,这些可爱的孩子,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