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上,与本文无关)
不久前,微博上,一个网友“
蘑菇的时候还是波澜不惊”在我的一篇文章后,留了长长的两段话:在蓝天城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烦躁等负面情绪。可能打扰到大家,孩子母亲很不好意思的在向大家道歉。大家都觉得孩子是惯坏了,也不知是谁说了句“多动症吧”。孩子母亲明显一愣,默默地说:“是啊,确实在治疗,不好意思。”然后嘴里一直道歉,把孩子拉走了。他们走后,周围人还在埋怨这位母亲,说,孩子怎么能惯成这样。我心里很难受……
这篇文章早就看过,但是今天确实感受到冲击,再次回顾这篇文章。“在不被人知道的世界里悄悄病着……”这句话让我眼圈都红了,他的妈妈没有让他悄悄的病着。但是周遭人的不理解,对病症的无知和对孩子母亲的攻击实在让我难受。出于隐私,我也不方便说明病的来历贸然制止,怕让这对母子换来更多的白眼。难受。
我也很为这位妈妈心疼——她在承受孩子生病痛苦的同时,要面对周围人不了解产生的厌烦和把孩子“惯坏了”的指责。
对多动症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会明白,这种悄悄地藏在孩子大脑里的疾病,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将会在学习能力、社交等方面影响孩子一生,这对于父母来说何其痛苦。
我们常常对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很随意去指责、评价、论断,但其实我们并不知对方经历了什么,或者正在经历什么。旁观者不经意的一句论断、一句玩笑,甚至一个轻蔑、厌烦的眼神,就可能撕开别人的一道伤口,就像这位妈妈被伤害一样。
以前也曾遇到过同样的事。
有一次,陪女儿上培训班时,家长们坐在休息室里聊天。其中一个家长说,孩子班上有一个总爱捣乱的孩子,上课时经常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说脏话、打人,有一次还差点从窗户上跳下去。其他家长对这个“熊孩子”很头疼,纷纷向学校反映他把同班同学都带坏了。这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就从“熊孩子”那学会了说脏话。
为此,我咨询了一位小儿神经科专家,他说,这个孩子可能是抽动症,可能是多动症,也有可能是对立违抗行为障碍,或者是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
总之,这个孩子是让我们心疼的小患者,而不是被家长惯坏的“熊孩子”,他应该被帮助,而不是被拒绝。
但是,老师、同学和他们的家长们显然对他的疾病并不了解,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病了。
多动症的文章,以前写过一些,再发一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这个疾病有所了解,避免不小心伤害了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多动症学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缩写为ADHD),患儿比例不算低,在我国学龄儿童中目前为4.31%-5.83%,即全国约有万患儿。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而且有功能损害。
这个病最重要的是注意缺陷,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多动”。之所以看来起“多动”,是因为他不能把兴趣持续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有些轻症的孩子可能对于很感兴趣的事情可以集中一段时间注意,但是对于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比如学习)就不行了。
“人的大脑皮层就像整个脑子的总司令,下面还有管其他功能的结构,包括运动、平衡等的体系,这些体系要运行好,总司令必须很厉害,才能管控协调好各个方面。多动症的孩子,别看是多动,实际是总司令在睡觉,他的大脑皮层是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目前的治疗就是通过药物来唤醒司令员。”医院儿科主任、我国著名小儿神经内科专家姜玉武说。
姜玉武教授说,好动的孩子未必就是多动症,必须要学习成绩不好,才能确诊。他曾遇到一个孩子,父母带着他到处治多动症,吃了两年的药,后来找到姜玉武时,一问,孩子每次都考分。“这根本就不是多动症,而是个小天才。他的多动是因为他上课很容易就听懂了,他没事儿干,所以才动来动去。”姜玉武说。
不过,对于多动症,美国最新版本的指南已提前到4岁来诊断处理,如果上幼儿园期间,不能适应那个年龄段的学习,比如老师教的东西刚学就忘,到处乱跑,坐不住,行为、学习能力明显与这个年龄段不匹配,就应该去看医生,以确定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一般认为需要上小学后才能确诊并进行药物治疗,早期主要是行为矫正。
这种病的药物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从成绩垫底的差生,变成品学兼优的好少年!除了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调整、行为治疗只能作为辅助。
有一个著名的多动症治疗试验,一组是单纯吃药,一组是吃药+心理行为治疗,一组是单纯心理治疗。对比结果发现,“吃药组”和“吃药+心理行为治疗组”的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都显著高于单纯的“心理治疗组”。
这就意味着,治疗多动症的疗效,主要是药物在起作用,而不是行为。但是心理行为作为辅助治疗在很多孩子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需要对这种孩子采用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行为矫正的综合治疗。
姜玉武教授反复强调,多动症,应该尽快治疗,因为如果任由其发展,很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光孩子学习不好在学校易被歧视,父母之间也容易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发生矛盾,影响婚姻稳定,甚至导致离婚。这种孩子如果处理不当,长大后出现社会适应障碍,甚至犯罪的发生率都显著升高。希望家长真的能够重视这个问题,让问题孩子早日不再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痛,再次成为父母的骄傲。
我无法体会这些孩子父母的感受,但可以想像,养育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家庭来说会面临很大挑战。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这些身体有疾病的孩子,对家庭来说仅仅是不完美,而不是灾难。但全家都因此而沉浸于哀怨和愤怒中,并把这些都倒向那个无辜的孩子,才是家庭的灾难。
(韩颖大夫)
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韩颖大夫的专业方向,她提醒家长,区分好动与多动,不妨看看以下几点。
首先,有无场合性和时间性: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是不分场合的,比如大家非常安静地在教室里上课,他会突然发出怪声。而天性好动的孩子,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就会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有无目的性:ADHD孩子的多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他们往往意志力薄弱,做事有始无终,常常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换另一件事情。而好动儿童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他们的活动常具有一定的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
第三,有无真正的兴趣爱好:ADHD孩子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好动儿童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全神贯注,并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
第四,是否可被理解:ADHD孩子的多动和冲动往往没有原因,常常使人难以理解。而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也往往事出有因。
第五,与伙伴的关系:ADHD的孩子往往伙伴关系不好,常常说“他们不和我玩”。而好动儿童的伙伴关系一般较好。
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难以安坐,经常插话,难以听从命令,别人和他讲话时,经常心不在焉,经常出现冒险行动而不顾后果,老师、家长就应警惕是否是ADHD。
韩颖特别强调,小学三年级是ADHD儿童最常“触礁”的时间,因为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独立完成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ADHD儿童会逐渐至完全不适应。所以常常主动违抗大人的要求、易激怒、发脾气、破坏学校纪律、家规和小伙伴交往的规则,甚至升级为攻击行为。
版权声明:戴戴(戴志悦)曾任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编辑部副主任、腾讯网健康频道副主编,现为独立医学记者。近年来发表于网络上的所有文章均归个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平台、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联系戴戴本人取得授权。
查看文章:请后台发送“目录”,查看所有原创文章;白癜风食疗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