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丛中
来源|丛中新浪博客
1病人患了病,去看医生,医生则要负责给病人医病,解除其疾病痛苦,促进康复。治病,既是病人的要求,也是医生的职责。如果医生不治病,那叫什么医生呢?可问题是:医生真的能治病吗?医生凭什么能治病?病真的是由医生治好的吗?假设,病人体内的白细胞每天能够杀灭一万个细菌。当细菌数量少于一万个时,病人不会得病,也根本不需要找医生治病,因为他体内的白细胞就可以消灭这些细菌了。只有当细菌数量超过一万个之后,比如,当细菌数量达到个的时候,超出了白细胞的杀菌能力时,病人才需要治疗。这时,医生便会给病人使用抗生素治疗。即使这样,也不需要抗生素把病人体内的这个细菌全部消灭掉,而只需要消灭三千个就可以了,剩下的那九千个细菌交给病人的白细胞来消灭好了,这样就足可以保证病人脱离疾病、走向健康了。我们仍然要问:如果病人足量使用最好的抗生素,能否杀灭他体内的全部细菌呢?回答仍然是:不能!例如,当艾滋病人到了晚期,体内的白细胞完全失去免疫能力的时候,即使以最好的抗生素保驾护航、抗感染、预防感染,病人最终还是会死于感染的。因为,离开病人白细胞的免疫力,医生即使用再好的抗生素也无法救治病人。这样看来,病人的疾病不是医生治好的,而主要应归功于病人自身具有的白细胞及其抗菌、抗病毒的免疫力。离开病人自身的康复能力,医生根本无法治愈任何疾病。由此看来,疾病还真的主要不是由医生治好的,而主要是病人自身康复的结果。医生治病的前提和基础是病人自身具有恢复健康的内在潜力。医生的治疗工作也仅只是在病人的自身康复能力的基础上而发挥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2每个做医生的人,至少有两句话一定要牢记在心:一句是: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医生治不了的病。另一句是:相信每个病人都有自身康复的内在潜力。在心理治疗中,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的心理内部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潜力,心理治疗不过是促进该潜力的自我实现。治疗师只要提供一个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治疗关系和情境,来访者借助这样的治疗关系和情境,就可以逐渐地恢复自身的心理健康了。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说: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形容我自己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我在问:“我怎样治疗、帮助或改变这个人?现在,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问题:“我该怎样来提供一种关系,使这个人可以借助它来进行个人成长?”所以,罗杰斯会坚持认为:对于治愈心理疾病来说,良好的治疗关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根据我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我现在越来越深信罗杰斯所说的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3病人为什么会得病?病人为什么要治病?在有医生这个职业之前,人本来也是会患病的,诸如外伤、感染、肿瘤等。但是,当时,即使一个人得病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叫做“病”,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压根儿就没有“病”这个概念,更不会有求医行为。病,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是早已存在的;但是,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自觉意识,是随着医生这个行业的出现而逐渐明晰起来的。病人不是有病的人,而是有求医行为或正在医疗中的人。4具体哪一种现象算是“病”,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界定。贫穷落后地区,如果哪个人比较胖,大家会说他“发福”了,而不认为是一种“肥胖病”。在服装秀的行业里,女模特以瘦为美,一个比着一个瘦,并也不认为是一种“营养不良”。在大草原,孩子们争相骑马射箭,奔跑玩乐,如果一个孩子特别活泼热情,顽皮好动,大家也不认为他患有“多动症”。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诉说自己“得病”并寻求医疗救助,这被认为是公民个人的一项权力。而诊断他人有“病”,这不仅是医生的一种(医疗)职业行为、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医生的一种特权。5心理治疗师:治疗疾病,还是“心理健康促进”?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在精神科临床一干就是25年。在过去的25年中,我也有了很多体会和感受,现在的我,与刚参加工作时的我,有了很多的变化。在我从业的早期,我最关心的是病人具有什么样的症状,我是否能够全面细致地发现病人的这些症状,我的诊断是否准确。我最关心的是“疾病是什么”,而不太关心“疾病或症状为什么会是这样”,更不太关心该病人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疾病。我满脑子里装的都是“疾病和症状的表现”,还有那些各式各样的诊断标准等。现在,我与病人工作的时间,总计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万个小时。我感到,当工作到小时,与病人的谈话达到人次时,当第个病人坐在我的诊室时,我就具有了一种能力,能够很快发现他与以往我所见过的病人有什么相同。在我与病人的谈话时间达到小时之后,当第个病人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又获得了一种职业能力,我能很快地发现眼前这个病人与我以往所有见过的病人有哪些具体不同。在我工作的早期阶段,我的工作热情很高,尽管当时的理论水平还很低,操作技能也很差,但是,凭借我的热情,每个前来找我做治疗的病人,都会得到我的热情鼓舞,立刻就会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缺点是,这样的疗效不持久,因为我传递给病人的热情,几天后很快就降温了,他重新变得缺乏信心。现在,我的工作热情没有过去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现在所接待的病人,短期的疗效甚至不如我刚开始做心理治疗的时候,而且疗程比过去更长了。但是,所有疗效,都不是依靠我的工作热情所取得的,而是来自病人心理内部所缓慢滋长出来的希望和自信。这样的操作,虽然疗效产生得比较缓慢,但是,一旦产生,疗效会比较持久。我对疗效的追求,不再计较眼前,更重视长远。6年,我去法国访问一个儿童心理康复中心,发现那里的儿童年龄不一,病种不同,十来个孩子由一个女治疗师带着,做泥塑、绘画和运动等治疗。我当时就问那个女治疗师:不同的儿童,患有不同的精神障碍,而你用的却是同一种治疗方法,这样做能有效吗?你是否设计有针对不同儿童或病种的心理治疗实施方案呢?如果有的话,是否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取得更好的疗效呢?这位女治疗师回答说:我们没有单独针对某个儿童或病人的治疗方案,其实,别管这些孩子的疾病类型或症状有多么的不同,其实,他们的共同问题是没有发展出正常健康的心理功能。我们现在带领孩子们所做的这些操作,不是针对某种疾病或症状的,而是促进其心理功能发展与完善的,只要他们的心理发展了,功能完善了,所有的症状都会减轻,甚至是消失。这位女治疗师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7我过去的临床工作,像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那样,往往是都是“以病为中心”,首先给病人进行现象学诊断,然后就是诊断开药;后来,我学习心理治疗之后,我的观念开始变得“以病人为中心”、“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来访者为主体,治疗师只是一个隐蔽的主导者。病人总是说“我不要什么”,却说不清楚“我要什么”,病人忙着与症状作对抗,却忘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该如何发展。现在想来,医生在帮助病人的时候,治疗的起点或许是在治疗“疾病”,而治疗的终点,则不应该受到“疾病”的局限,而应该是带领病人走向心理健康这个终极目标。心理治疗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消除心理疾病,更是为了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心理健康,才是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只有坚持心理健康这个终极目标,坚持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积极推动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心理健康促进的工作,心理治疗才能获得根本的疗效。这样的心理治疗,才能彰显出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人文关怀。8我越来越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潜力和动力,这几乎成为了我做心理治疗工作的执业信念。就像咨询师会不断自我完善、成长。同时在督导的指导下,少走弯路,成长的更快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