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
寻找能描述自主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的更加一般、底层、共同的特性,
是一种理论探索的尝试。
□华东师范大学王振宇
整理程洁
除了前一天介绍的正向情绪、身体动作、心理表征这3项基本因子,还有虚拟强化、有效调节、适应行为、活动方式等4项。
作者拍摄于安吉地区的幼儿园
4基本因子:虚拟强化强化,是心理学,尤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只要发生强化,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强化,老师在幼儿园生活中也会运用许多有趣的强化手段。
游戏有没有强化作用?
传统的游戏特性只重视过程不讲结果,即不强调强化。
游戏固然重过程,但不等于游戏没有结果。
我们知道,结构游戏具有明显的目的导向。目的就是结果。小朋友用乐高搭了很高的楼,不舍得推掉,或者搭了就推,其实都是对结果有期待的,只不过,这种结果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过去,我们看不到儿童对于游戏的强化作用,看不到结果对儿童的影响,应该说这是一种成人中心主义的表现。
如果我们从儿童的立场上看游戏,应该说,无论是游戏过程,还是游戏结果,都具有强化作用。
但这种强化不是物质的,所以我称之为虚拟强化。
维果斯基也讲过:“游戏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无法实现的愿望时才被发现出来的。”
维果斯基的这句话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弗洛伊德的著名论断:“梦是愿望的达成。”当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现实的欲望时,才能在梦中实现。现实生活中碰到障碍,只能在梦里达成。
好的玩具能挑战、蕴含、激发和吸引孩子的幻想,能帮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享受活动、积极表达。实际上,这些就是虚拟强化作用。
5基本因子:有效调节游戏是我们认识儿童的窗口,如同梦是我们人类理解自己潜意识的窗口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发现,儿童知道该怎么做,能怎么做,能很好地根据对象调节行为,通过调节行为来调节情感,满足愿望。布鲁纳讲过,游戏增加了儿童的行为选择和行为的灵活性。
而灵活性就是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
在动作、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都是有效调节的标志。
此外,游戏还能调节情绪、认知结构、人际压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6基本因子:适应行为游戏是适应年龄特征的,具有发展水平的标志性。
因此,心理学家给游戏分类,是根据年龄阶段来划分的。游戏和儿童行为都具有和年龄相适应的特点。这符合我们人类的进化策略,能保证我们人类获得生存、进化的机会。
游戏能帮助儿童适应环境压力,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尤其是假装游戏,对文化学习具有重大意义。有学者研究文化对游戏的影响,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两类。所谓高语境文化强调游戏中的合作、分享和忠诚。而低语境文化强调发展个人技能、个性、领导力。
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游戏观。
但是,有必要指出,游戏要适应文化,不等于否定游戏的存在和游戏对学习的必然价值。
有人认为,游戏是高福利国家、民主政体、发达地区、富裕家庭、高质量幼教机构里的儿童的专利,反之,没有这些条件的儿童只能接受集体教学。
难道真是这样的吗?
维果斯基说:“游戏的最近发展区为游戏成为教育性活动提供了依据。”实际上,维果斯基把游戏作为发现和形成儿童最近发展区的途径、指标。
7基本因子:活动方式
游戏不仅是一种具体行为、动作,更是一种态度、生活方式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