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编辑
单嗣平学长
摄影
高一英澳孙铎
随着中国留学生在世界舞台的活跃表现,中国政治、历史、时事热点、领土争端等问题成为留学生在海外交流沟通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正确积极地面对、恰当合适地讲述,是中国青年人勇敢发声地关键,也是提升国际理解力、增强留学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特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候选人单嗣平学长,以“不卑不亢,巧妙应对跨文化冲突“为话题,结合留学实践和真实案例,向全校师生分享他的感悟和思考。
Part1
跨文化交流存在障碍的原因
我想大家一定听他人说过,跨文化交流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其实相较于跨文化交流,我们最经常出现的是“没文化的交流”。就比如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经常碰到的情况是,当我们试图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展开沟通时,尴尬地发现大家想聊的问题,自己也一知半解,对方也模棱两可。自己的知识来源可能不是抖音B站,就是豆瓣知乎的,对方的认知素材不是来自CNN,Fox就是BBC,世界报。于是乎交流就迅速的从对事件的争执过渡到人身攻击了。双方都觉得对方被洗脑了,夏虫不足语冰。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家都不具备把具体问题放置在自己思维框架下进行分析,并作出阐释的能力。那我们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就拿我国的边疆问题来说,我们首先要对我国边疆的基本情况,历史脉络,以及基本的民族政策有个认识,如果有直观的体验那就更好了。比如说,新疆和西藏的人口总数、少数民族人口数、人口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情况、地方产业结构,以及我们在当地的扶持政策等等。只要我们对其中的一部分有了基本的掌握,那我们基本上就能很轻松的驳斥很多无稽之谈了。比如有说我们在新疆搞种族灭绝的,就可以拿这个数据回应,至年,维族同胞人口增长多万,远超当地汉族人口增长数。西方说这是人口灭绝,那简直是国际玩笑。
这是利用知识进行最直接的反驳,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虽然见效快,但恐怕只适用于应付比较普通的挑战。如果我们真的想进行有建设性的交流,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我们真正需要的涉及到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了。
Part2
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双方能够明确的认知到对方所属的文化圈层以及话语,不仅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更知道对方为什么这么说,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进行真正有意义的交流和互鉴。我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的是三种我个人认为在欧美会经常要面对的话语。
首先是前殖民地人,对我们来讲就是香港和台湾,这两个地区虽然都是中国人,但因为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而且直到今日也和前宗主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跟我们还真的在文化上很不一致。那我们该如何跟他们沟通呢?可以使用后殖民话语结合全球化去聊一聊。接下来是后工业时代的反启蒙式进步主义,别看这个定语这么长,咱们可以一一拆解,这路人最关心的往往是民族和宗教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怎么回应,我们可以套用启蒙话语。
最后是民粹主义加种族主义,这些人在大学里反而不常见。他们往往关心的是移民及就业问题,同时对于全球化抱负面态度。对于这些人,我个人的看法是要不要沟通视情况而定,如果要沟通的,其实也有一套阶级分析的话语可以使用。
咱们以民族与宗教问题为例。我们都知道,有的时候,西方会指责我们新疆没有宗教自由,同时压迫民族文化。举得例子就是我们大力普及普通话,法律教育,以及保护个人不信仰特定宗教的权利。为什么西方会有人觉得咱们的做法是错的呢?这主要是来自于几点:首先是西方社会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普惠性问题,很多群体在经济活动中被边缘化,结合社会中存在的系统性歧视,政府的社会性支出不足以及资本导向的教育制度,让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不断加强。他们不得不通过民族身份或者宗教身份为纽带,组成一个整体与政府和社会博弈,而这个群体为了保持凝聚力,必须在一系列特征符号上具有高度排他性。这就造成了,在他们看来,任何弱化这种排他性的行为,都是对自身权利的侵犯,甚至连融入主流社会都会被看做是社群的叛徒。
但这与我们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普及普通话,法律知识等等,是为了让我们的同胞能够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具备在现代经济体系里谋生的基本能力,为他们打开一条与社会接轨的上升通道。所以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帮助我们的同胞,获得平等竞争的权利,免于贫困的权利,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而他们不得不搞身份政治,主要是因为政府不负责任,资本没有底线,逼着老百姓只能通过非正常手段去获得一些本应属于他们的资源。
而对于宗教问题,我们可以非常认真的和他们讨论一下启蒙时代。我们都知道,西方现代文明很多思想基础是在启蒙时代埋下的。启蒙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宗教自由,这是由欧洲的历史塑造的,因为当时宗教在欧洲依旧有着巨大影响力,影响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宗教的纷争也成为了战争与残忍的起因和借口。因此,当时的西方哲人们深刻的反思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个人的关系,他们试图将的思想和生活从特定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启迪民众,依赖其理性与逻辑去探索世界的奥秘,杜绝来自某些宗教组织的知识垄断。强调人的自主性,相信人有能力也有权利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享受自由。如果想实现这一点,那么政府对于宗教与社会就要同时保证两点,第一是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是拒绝信仰的自由。而这两点上,我国宪法都予以了确认,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所以说,当他们认为我们允许穆斯林餐馆在斋月的白天开门,允许维吾尔族同胞自由选择宗教信仰是破坏宗教自由时。他们不仅仅是忽视了极端活动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区别,同时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彻底反动,是一种前现代的,否定人的基本自主性的反动思想。
所以说,如果我们希望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努力汲取各种不同的文化,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思潮,只要这样,我们才能不因为自己的闭塞而无法与别人沟通。
Part3
交流的对象
接下来我们谈谈交流的对象,不知道大家是否在一听到跨文化交流这个词的时候,就已经设想自己在外国与一群白人同学们交流与我国或国际局势相关的话题。至少这是我在十三年前,第一次异国求学前对此事的想象。直到真正走进我现在的学校,这个观点才发生变化。因为我校的主要研究区域是亚洲及非洲,我发现曾经我的视角过于集中在这个世界不到30亿人生活的区域,而忽略了剩下的50亿人。这一点,作为一个在欧美留学的学生,我想是十分常见的,因为我们周遭的信息流中,几乎找不到这些‘欠发达’地区的身影,久而久之,他们在我们思考国际问题的时候,也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声音,或者被一些非常肤浅的刻板印象所取代。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管是出于道德要求,国家战略还是国际人道主义原则,其实我们是应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亚非拉地区的。
最后,也要提醒大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你们即将面对的时代,较之我们要极端的多,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当发现局势不对,对方有明显敌意甚至有攻击性举动时,不要逞一时之勇,还是要首先保护好自己。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享受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与一个更大的世界相遇。
编辑
高一英澳李晓楠
往期回顾志成喜讯百花争放捷报连连,志成名牌再创新高志成讲堂
消防培训、生命急救——全员留学技能培训中ZIA星河
“祝妈妈不用做超人,永远做自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