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随之,心理治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纳和使用。甚至,面对有心理困扰的朋友、同事、邻居或者家人时,有人说:“去接受心理治疗吧,千万别吃药,因为药物有副反应。”也有人说:“心理治疗就是陪你聊天,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可见,一些人对心理治疗的了解尚不全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家可能对心理治疗存在的五个常见误解。
心理治疗不等于我有病
在大众眼中,有一种很流行的一种观念,你去看心理医生,肯定是你变得有些疯颠了,或你有什么严重、古怪的毛病。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去参加心理治疗就是承认了自己有病。但跟我们通常的认知相反的是,心理治疗并不是少数精神障碍患者的选择,它适用于每个人,因为很多问题都很平常:感到迷茫困惑、感到焦虑、抑郁或是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等。因此,只要你是个普通人,你就有资格寻求心理治疗。当然,精神障碍患者在康复期也是可以辅助心理治疗以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心理治疗不是找个人说话聊天
心理治疗的过程的确以谈话为主要载体,但是此“谈话”非彼“谈话”。心理治疗中的谈话是基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过程。比如,当治疗师问您:“您是哪里人啊?做什么工作?”可能是在评估您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关系,甚至人格特征。治疗师是个“内心戏”很足的人,因为谈话背后都有专业性和科学性“假设”。心理治疗不仅能治疗轻型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是精神科的常用治疗方式之一,重性精神疾病同样需要心理治疗,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只是在精神疾病病程的不同阶段,治疗方法和目标会有不同。比如精神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可能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的健康教育、针对急性症状的干预等为主,在疾病缓解期和恢复期,以恢复社会功能、激发资源、预防症状复发、优化人际系统等为主。心理治疗不适合所有人
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人际关系问题、个人发展与成长有关的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某些性心理障碍、部分人格障碍、轻至中度的抑郁症、自杀、心身疾病、物质依赖、儿童行为障碍等。因此,有上述困扰的人均可以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心理治疗并不是万能的,有些人不适合进行心理治疗,例如:缺乏适当的现实检验能力,缺乏足够的求治动机,是所有心理治疗的排除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来访者有上述困扰但目前没有求助的动机(例如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没准备好进行心理治疗等),那么是不适合进行心理治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被家人逼迫或要求接受治疗的来访者很多时候效果不佳的原因。此外,精神障碍患者的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应是主要的干预方法。心理治疗也有副作用
心理治疗虽然以谈话互动为主,但是同样具有与治疗目标不一致的副作用,甚至会有严重的伤害性。心理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有:出现情绪或躯体症状、问题未解决或恶化、治疗依赖或过度紧密、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环境变化、病耻感等。这些副作用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不适,但大部分都是短暂的,甚至有些副反应可能有利于预后,例如治疗过程中的创伤暴露、哭泣、难过等,对于最终解决创伤性反应是有益的。END
往期推荐
心理创伤的疗愈方法中国医师节向中国医生致敬
心理性疲劳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疫情防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